風電3-3期選商規則拚6月公布 確定不納入強制國產化

為拚2030年達陣綠電三成目標,經濟部將趕在6月公布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3期選商草案,並舉行說明會。因3-3期選商規則確定不納入強制國產化,能源署將重新訂定評選機制。
據了解,方向上是要優先選出具實績、EPC(統包工程)能力開發商,並對提早併網者祭出額外獎勵。
3-3期選商規則改變以EPC為主,過去以來潛力場址、3-1期、3-2期有實績的統包商將具有優勢。市場認為,包括沃旭、CIP、海龍、天豐新能源、森崴集團(6806)、風睿等皆具有參與3-3期實力。
惟每家開發商手上案場進度不一,部分業者現積極投入3-1期、3-2期興建,希望3-3期能稍有延後;部分開發商手上潛力場址案場將完工,因此則希望提前進行。因此,備標期多長,是業界角力、折衝的重點。
國內高科技供應鏈在2030年前皆有高度綠電需求,經濟部長郭智輝指示「不能一直等」,能源署一方面檢討潛力場址及3-1期各開發商進度,及檢視3-2期業者履約能力;同時,經濟部將草擬3-3期選商作業,預訂趕在6月召開說明會,此進度較市場預期來得快。
截至目前,經濟部已與力麗集團海峽一風場300千瓩 (MW)解約;3-2期科里歐海鼎一(360MW)、德能英華威集團德帥風場(240MW)等兩處風場則未能完成行政契約簽約,三處風場合計約900MW,預期將會併入3-3期,這也意味著3-3期開發容量將會接近4GW。
過去3-1期、3-2期選商規則是以技術、財務、產業關聯(國產化)作為履約能力門檻,再以價格與產業關聯程度進一步評比。但去年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遭歐盟狀告WTO,指控台灣違反貿易自由化原則,台灣與歐盟達成協議,3-3期選商規則將不會納入強制性國產化。
官員坦言,重新設計評分指標與機制,包含價格、併網年度、財務技術履約能力等,並兼顧公平性,將是一大挑戰。
據悉,郭智輝表示,3-3期屆時評選過程中,具實績、有統包能力公司優先考慮;因為政府支持的是真正要耕耘台灣的業者,若只是為財務投資,「不太能夠信任」。此外,提早併網還可能有額外獎勵。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