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資產」美債光環褪色!投資人如何趨吉避凶?

美國總統川普所引發的貨幣戰,導致全球匯市大亂。圖為華爾街。遠見資料照,陳之俊攝
美國總統川普所引發的貨幣戰,導致全球匯市大亂。圖為華爾街。遠見資料照,陳之俊攝

最近,美國總統川普所引發的貨幣戰,導致全球匯市大亂,尤其,上週美債殖利率連續兩天站上5%的大關,向來的「避險」資產頓時變成「高風險」標的,顛覆過去的認知,市場紛紛關切美債的「避險資產」光環是否消失中?而處在混沌時代的投資人,與其四處打聽消息,不如看懂三大數據,較有機會趨吉避凶。


5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川普政府的預算法案,導致投資人擔憂美國財政的持續性風險,進一步促使美國政府公債殖利率急速上揚,不管是各國央行或是法人、散戶,均在拋售長年期債券,導致美債5年與30年利差一度突破100個基點(一個基點為0.01個百分點),創下2021年10月以來的新高紀錄。

為何這一波投資人紛紛轉賣美債?主因是擔心美國財政赤字持續攀升,進而降低對美債的信心。

台新投顧協理王凱民查閱美國的財政數據指出,1年期以內的國庫券,帳上大概有6.1兆美元,意即今年內至少有6兆美元以上的美債會到期,所以美國政府必須發行新債以換舊債,壓力確實不小。

王凱民進一步分析,導致美國債務不斷攀升的原因,分別是2017年底川普推出1.0版的減稅政策,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川普、拜登兩任總統均大灑幣因應,緊接著又推出晶片法、通膨法等各種沒有「對等收入」的法案,在上述種種因素加疊下,讓美國的財政更為惡化。

根據美國政府公開的財政數據顯示,2024會計年度(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的收入約4.9兆美元、支出卻高達6.9兆美元,約有2兆美元的赤字。今年年初,債務已來到36兆美元大關,如以此速度推進,預計2026年初,將達到38兆美元。

與其看川普TRUTH Social說什麼?不如盯緊三大指標

過去,美債確實是投資人最安全、最愛的避險資產,這次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時,因股市修正導致流動性問題,轉而賣美債以增加流動性,將資金抽離美國以達避險需求,促使債券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當各界對美債信心不足時,市場也開始議論美債的「避險資產」光環是不是正在消失中?

這對長期靠「美債」支領穩定利息的法人或投資者來說,絕非好事。不過,與其每天看川普在「TRUTH Social」說什麼?不如盯緊這三大指標,更能掌握情勢,做出理性的決策?

這三大數據包括美國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10年期美債殖利率,以及VIX(恐慌指數)。

為何這三大數據如此重要?通常,央行會升息藉此抑制通貨膨脹,達到物價控制的目的,這就是近月來,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在川普不斷喊話下,仍遲遲不肯鬆口降息的原因所在,他擔心在關稅戰2.0之下,美國會再度迎來通膨,寧可將子彈先扣在手裡,也不想冒險幫「預期的通膨」添上一把柴火。

當物價上漲時,聯準會為壓制通膨,通常會藉助升息或延後降息以緩解物價上漲,而基準利率正是殖利率的基礎,所以聯準會升息時,殖利率也會跟著上揚。2022年,當美國通膨爆表時,10年期美債殖利率就從1.5%飆漲至4%左右。

一旦政府的財務赤字上升,多數國家會發行債券以彌補缺口,這恐導致債券供過於求,引發債券價格下跌,最終迫使殖利率上升以吸引買家進場。2023年,美國財政赤字突破2兆美元時,美債殖利率就衝破5%,暴力升息也是主因之一。

三分之一投資術:短期債券、股票型ETF以及現金

第三個數據是VIX(恐慌指數)。當市場恐慌時,例如發生戰爭、金融危機、政治人物放話嚇壞投資人等,資金會逃向「最安全的美債」(數十年來美債相對穩定安全)避險,當人們搶買美債時,會導致債券價格上漲,殖利率就會下降。例如2020年,爆發百年一見的新冠疫情時,聯準會大幅降息,加上投資者轉進「美債」避風港,導致10年期美債殖利率從1.8%下挫至0.5%。

這三股力量不斷拉鋸,最終誰勝出,取決於變動的經濟數據。如果CPI爆升,例如年增率4%,財政部又宣布加發國債,「通膨+赤字」就會導致利率上升;如果是CPI下跌,又遇上戰爭(例如2022年2月爆發俄烏戰爭),促使「避險情緒」升高,利率則會下跌。

如果數據好壞參半,通膨低但經濟衰退,市場會來回拉扯,利率會進入盤整期。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較難分辨CPI到底年增率多少、殖利率多高才算是嚴重的訊號。不如每週專注兩大重點,首先是看美國財政部的最新發債計畫,「長期債券」是否有增加?再來是看CPI/非農就業數據是否符合預期?

例如CPI高於預期,政府又發新債,可賣出長期債券ETF(如TLT)。

如遇到重大事件時,再監測「恐慌指數」VIX,當VIX暴漲時,利率會下降,優先押注避險商品;反之,VIX正常但通膨數據升高時,利率會上升。

例如非農就業數據不理想,VIX又突破25時,可買進短期債券ETF,如SHY ETF,這是iShares發行的1至3年期美國公債ETF,主要持有美國公債的存續期都在2年以下,價格波動較低。

如果投資人真沒時間看數據,也看不懂,可以將資金分成三份,投資抗升息的短期債券、有機會參與景氣好轉的股票型ETF,以及保留1/3的現金,一旦出現股市重挫時,可以逢低買進。

王凱民建議,投資貴在「紀律」而非道聽途說,設定好指標數據的規則,例如殖利率上升破4.5%就減債,比每天猜政策方向、解讀川普或鮑爾的談話,來得實在。

何謂VIX(恐慌指數)?

(本文出自2025.05.27《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大創「通通100」成廉價日本代名詞?背後悲歌:市場執著與全球漲價現實

「通通100」只存在於日本 在各種商品跟服務中,也常常見到日本跟全球價格的不同常識。 大創擁有約76,000種商品,其中九成的未稅價是100日圓。我在2021年1月去了東京龜有的店面。848坪

全球最便宜的迪士尼門票...在日本人眼中仍太貴!學者:整體經濟差距擴大

「光是門票就這麼貴嗎?」2018年7月,去美國加州蜜月旅行的職員龍澤曉宗(26歲),原本幸福絕頂的心情在一瞬間回到了現實。 讓他吃驚的是透過旅行社買的迪士尼樂園門票。一人約16,000日圓,是當時日本的2倍以上。加上吃飯和買禮物,錢就這樣飛走了。「本來以為日本已經很貴了,沒想到這裡更貴。」 停留在這裡1星期的費用,兩個人就花了80萬日圓以上。龍澤大嘆:「連在旅館喝的早餐咖啡都是日本的2倍。只好跟自己說,畢竟是一生才一次的蜜月旅行……」 另一邊,千葉縣浦安市的JR舞濱站。

日本便宜跟匯率無關?學者點核心問題是「薪水沒漲」:可說是國家凋零

當提到「日本的商品跟服務比外國便宜」時,很多人應該會想到:「原因在於匯率」吧。然而研究通膨目標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伊藤隆敏教授批評:「原因並不是匯率,這是錯誤的。」 日本的商品跟服務比海外價格昂貴或便宜,是由「國內物價」「國外物價」「名義匯率」來決定的。接著介紹一下伊藤教授提出的概念: 假如國內物價跟國外物價各漲2%,國內比國外便宜的理由可以解釋為「日幣貶值、日圓走弱」。 但是事實上,在約20年前的2000年2月底跟2020年2月底,日圓和美金的匯率同樣為約1美金等於110日圓(注:2021年1月為103日圓左右)。 這20年來,日本的物價幾乎沒有變,平均通膨率是0。另一方面,美國的物價在20年內幾乎每年都漲2%。2020年的物價水準比2000年成長了50%。 因此日本人如果隔了20年再去美國,就會覺得「物價貴了50%」,相對的美國人隔了20年再去日本,就會覺得比以前便宜許多。這是之後第4章會介紹的赴日外國觀光客增加的原因。

匯率低、赴日本變超便宜...是優點?學者提4弊端示警:太廉價遲早帶來浩劫

到目前為止,介紹了很多「廉價」的物品或服務及其問題所在。 然而應該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雖然薪水很低,但只要物價便宜就能生活,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的確,對照物價的話,只要收入高,就能過著無虞的生活,「廉價」和「貧窮」 並非一定有關聯。兩者並不是畫上等號的。 然而,哥倫比亞大學的伊藤隆教授卻敲響一記警鐘:「日本商品的低廉價格遲早會以浩劫的形式報應到日本頭上。」伊藤教授的理由如下:

日圓換匯用現金外、雙幣卡也超香⋯匯率看「這」!林氏璧揭最划算7攻略

這是一篇對於常常去日本玩的朋友的換日幣的經驗談。日幣漲漲跌跌,常常牽動到日本旅遊的朋友的心情。 但一個基本原則是,如果您只是偶而去一次,換的錢也不多,其實匯率真的不會差太多,就放寬心吧! 前幾年是怕日幣一路漲,2013-2015年還有2016川普當選以來是怕日幣一路跌,特別是安倍經濟學目前就是用印鈔票來挽救經濟的。 不論如何,我想以日本旅遊中毒者的觀點,這篇換日幣的經驗談大原則是沒有改變的。尤其是分批換入,是避險的重要方式! 誰知道日幣會不會忽然來一個反彈,讓你徒呼負負沒有買到便宜的匯率?不想賭的話,分批買進是大原則。如果你發現你去日本時日幣又低了,就一路刷卡吧! 現在我只想和大家大聲吶喊:同協們,好日幣,不換嗎?時間拉長到最近20年來看,日幣在0.22以下的水位都是超甜的,近來還掉到0.2左右,台幣除以五的低價。 高居不下的機票已經回到疫情前的水位,在2026年11月開始會改為機場才退稅,最近去日本玩是不錯的時機。還不快去準備去日本的行程?

「0.2014」非史上最甜日幣?正確應該說30年來新低…林氏璧:當時除以六!

史上最甜日幣? 怎麼這麼多新聞都在寫日幣匯價創歷史新低? 正確描述是30年來的新低。在1985年9月之前,日幣對台幣是除以六。你沒看錯!除以六! 當年後來發生了廣場協議。1985年9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