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NBA/搶七大戰前震撼彈!杜蘭特轉戰火箭 「2+6」交易籌碼曝光

資通產品外銷額 去年創高 衝上1,325億美元

回顧我國2024年進出口貿易概況,受惠於通膨壓力趨緩、主要國家步入降息循環,世界貿易逐漸脫離頹勢。歐新社
回顧我國2024年進出口貿易概況,受惠於通膨壓力趨緩、主要國家步入降息循環,世界貿易逐漸脫離頹勢。歐新社

回顧我國去(2024)年進出口貿易概況,受惠於通膨壓力趨緩、主要國家步入降息循環,世界貿易逐漸脫離頹勢。與前一年度相比,我國去年主要11類出口主要貨品中,除資通與視聽產品因AI商機挹注而持續大幅成長,紡織品及電機產品小增,其餘八貨類皆呈衰退。

但值得注意的是,包括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光學及精密儀器在下半年已轉為正成長。

財政部表示,隨AI技術與應用持續開展,美國雲端服務供應商與歐、亞、中東機構相繼大幅提高資本支出,帶動我資通產品外銷屢創佳績,去年出口1,325億美元,創歷年新高,年增59%,對總出口增幅貢獻11.4個百分點,其中電腦及其附屬單元年增1.2倍,分析發現主要增加產品為顯示卡、伺服器,儲存媒體則因固態硬碟(SSD)、隨身碟等產品出貨價量齊揚,年增21.2%。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隨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台商ODM、EMS大廠在台擴大生產規模,部分電子元件由外銷轉為提供國內加工與組裝需求,上半年電子零組件出口衰減5.6%,下半年進入傳統旺季,以及高階晶片供不應求,轉增3.6%,全年出口1,772億美元,年減0.8%。

其中積體電路因部分元件直接於國內進行模組加工後,轉成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出現年減0.9%;電容器及電阻器受惠AI需求強勁,加上消費性產品回溫,年增6.2%;發光二極體(LED)廠商積極轉型高毛利產品,但傳統應用仍面臨中國競爭,致LED出口年減3.7%,連續三年衰退;印刷電路市場尚未能全面回溫,出口年減1.2%。

若將資通產品、電子零組件兩貨類併計,全年出口逾3,000億美元,年增18.2%,占總出口比重達六成五。

傳產部分,主要都與中國大陸及地緣政治有密切關聯。油價持續下滑及買氣低迷衝擊等因素交互影響下,我國礦產品去年出口140億美元,年減4.6%,化學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因中國大陸新增產能大量開出,並低價銷往海外,國內業者雖有開闢新市場與產品轉型等作為,但消極下調稼動率,導致出口分別年減0.7%及1.9%,已連續二至三年衰退。

我國工具機受到中國大陸機械在市場低價傾銷,日本以低匯率搶占高端市場等影響,出口連兩年衰退,半導體設備外銷則隨國際間競相擴充半導體產能而攀高,併計其他機具品項後,去年上半年整體機械出口小減1.6%,下半年微幅成長0.7%,累計全年仍減0.4%,規模值241億美元為近四年低點。

另外,中國大陸對於其鋼鐵生產過剩情勢,雖加大政策救市力道,但鋼價仍未能反轉境內鋼鐵消費持續下降狀況,去年鋼材出口量達1.1億噸,嚴重衝擊周邊國家鋼鐵供需秩序。我國去年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出口285億美元,持續年減0.7%,其中鋼鐵及其製品減幅來到5.8%;紡織產業因下游成衣廠需求轉強,訂單能見度提升,帶動中游廠商稼動率上揚,我國紡織品去年出口67億美元,小幅回升1.4%。

半導體

延伸閱讀

鋼鐵龍頭廠中鋼為產業注入強心針

經部統計:去年電子零組件營業利率高達24.6% 「這三家」公司最會賺

不怕像陸被加稅?這個超級大國準備反擊川普

拉貨潮爆量!電子零組件第一季加班工時46年來同期最高

相關新聞

談台海安全重要性 蕭美琴:台灣科技為全球設備提供動力

蕭美琴副總統日前接受「挪威國家廣播公司」(Norsk Rikskringkasting AS,NRK)專訪,有關台灣安全...

突要求地方自籌租補經費?國土署:因應財劃法修法調整比例

內政部近日函文地方政府,指因應「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要求縣市自籌一定比例的租金補貼經費,引發雲林縣、台北市不滿。國土署...

台灣5月對美外銷占總出口3成 近33年首見

財政部今天公布5月台灣對美國出口155.2億美元,再創單月最高紀錄,且5月台灣對美外銷占總出口比重達30%,是民國81年...

1元硬幣成本高於價值 央行:有使用需求不會停發

全球吹起廢除「小幣」風潮,美國財政部將於明年初停止發行1美分硬幣。台灣央行表示,台灣的1元硬幣發行成本已經高於價值,不過...

富比世台灣50大富豪出爐 富邦蔡家重回榜首

根據美國雜誌「富比世」(Forbes)公布的2025年台灣50大富豪榜,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與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兄弟,...

勞動基金前4月虧損近2千億 5月尚需觀察匯率

勞動基金運用局2日公布,整體勞動基金114年截至4月底止,運用規模為7兆1,034億元,累計虧損1,990億元,收益率-...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