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建議:碳費用於支持低碳能源研究發展
行政院2025年科技顧問會議8日傍晚正式閉幕,並由首席顧問、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就「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和「低碳能源與去碳化」兩大主題,於閉幕式向卓榮泰院長進行總結報告,建議碳費收益用於支持加速減碳之低碳能源研究發展。
由首席顧廖俊智、院士孔祥重院士、院士王寳貫、台大校長陳文章、Prof. Dr. Robert Schlögl、Prof. Ehud Keinan及Prof. Dawn Freshwater 等7位國內外學研領袖組成的科技顧問,並與政府部會代表歷經兩天的深度交流與討論後,今日於閉幕式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提出總結報告。
國科會表示,2025年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設定之願景為「經由淨零路徑,達成台灣社會永續、國家安全、經濟發展」,並提出數項建言供政府考量,包括實現淨零排放與推動氣候調適是國家長期工作,時程目標應設定在適當的時間範疇;在執行淨零政策的同時,要致力於調適策略,並達到改善空氣品質及能源安全的綜效;目標應定期調整以反應快速變化的現實,例如人工智慧的興起及地緣政治情勢的變化等,均需納入考量;應重視日益重要的國家安全考量,在設定淨零路徑時,需平衡多項目標並適當取捨;投資基礎設施要謹慎考量,以免流失機會;以及政府政策工具應有適當執行策略,並適時調整。
針對「低碳能源與去碳化」主題之結論,主要包括跨域多元科技佈局,促進能源系統低碳化,以及以科學為基礎,多面向建立能源轉型,並增進社會韌性。
科技顧問建議,減碳政策應考量總能源需求,如2023年2,800億度,預期2050年至少5,000億度之電力需求,務實探討提前布局;建議碳費收益用於支持加速減碳之低碳能源研究發展;未來若轉型至碳排總量管制機制,須針對各產業別發展、台灣淨零目標達成,及競爭力進行整體考量;低碳能源組合須多元布局,並先期參與新興科技之研發。第二點則是強調能源轉型須考量公正性,兼顧脆弱群體。
針對「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主題,這次會議主要結論包含:一、強化以科學為本的公眾溝通與氣候循證治理;二、建立針對在地問題的氣候調適科技與科研團隊。
第一點強調氣候治理及防災應以科學為基礎,並以充分的科學資訊,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基礎;第二點則聚焦強化針對臺灣之氣候變遷模擬與衝擊研究,並培育國家級氣候變遷調適跨域科研團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