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永續論壇 林之晨:投入儲能、淨零科技及藍碳

台灣大哥大(3045)總經理林之晨台灣大哥大與經濟日報合作舉辦第六屆「台灣大永續論壇」,林之晨表示,積極投資「儲能」、「淨零科技」研發,啟動「藍碳」計畫,未來更要將成功經驗複製到台灣其他地區,並前進東南亞市場。
台灣大哥大與經濟日報攜手舉辦第六屆「台灣大永續論壇」,以「原生.多樣.創新.共融—用科技守護美好」為主題,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親臨開場致詞,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發表專題演講,邀請環境部次長 施文真、經濟日報社長 劉永平到場支持永續行動,並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子倫、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 劉麗惠、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Greentown Labs資深副總裁Aisling Carlson等重量級嘉賓,探討「創新、科技驅動淨零,催生永續減碳新解方」,為論壇增添國際與在地的多元觀點,吸引逾250為產業代表、學界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共襄盛舉。
林之晨以「科技電信 x節能減碳新藍海」為題,分享台灣大如何以科技賦能,並落實在節能減碳、環境永續、社會關懷與共榮等面向。
林之晨分享,之前參加台北馬拉松,每次跑步的時候,都希望城市裡載具可以全面電動化,讓全民都可以享受乾淨的空氣。
台灣大近年也積極提升綠電比例,邁向淨零,林之晨表示,2024年台灣大已經達到RE10,有一成使用綠電,預估2025年將有17%使用綠電,比原本15%提高兩個百分點,此外,台灣大在全台灣有上萬台基地台,積極與台電合作,2024年有23%基地台導入再生能源,IDC也已經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這個目標是提前六年達標。
此外,林之晨指出,台灣大透過多樣化智慧節能工法,透過AI及大數據建立模型,高收容密度的卡板技術,加上併購台灣之星,2024年共節省下2,800萬度。如果台灣之星目前還是獨立的存在,一年最高將用掉2億度的電,因此光是合併台灣之星就省下2億度的電,而台灣大內湖機房是全東亞首座Uptime Tier III認證,是最綠雲端機房,年省1.5萬噸碳排,相當39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附量。
目前全球政府及企業積極提升再生能源使用率,但林之晨也分析,2030年以前再生能源使用量大增,但台灣土地是不足以因應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展,因此離岸風電相當重要。
林之晨表示,未來再生能源趨勢將以光電為主,風電為輔,以台灣大一年用電8億度觀察,未來要靠離岸風電才足以因應相關需求。
此外,林之晨也指出,光電及風電的發電高峰點,及用電高峰點不同,因此「儲能」非常重要,透過「削峰填谷』,投資儲能六年可以回本未來還可以賺進離峰及尖峰電費價差。
台灣亟需更多綠電,但2023年台灣總發電量為2,821億度,僅9.5%來自再生能源,林之晨表示,全球持續建設AIDC(AI資料中心),但AIDC是一個吃電怪獸,台灣積極發展AI,要有自己的AI算力及主權AI,卻也是台灣淨零轉型的一大挑戰,尤其未來AI用電需求是現在的十倍之多。
面對未來挑戰,林之晨表示,台灣大積極投資「儲能」及「淨零」科技研發,台灣大攜手泓德能源、富邦人壽及富邦媒體,打造富邦能源綠能投資平台,總投資金額為110億元,將在五年內自建380MW光電案場以及開發儲能案場,加速台灣大及富邦集團再生能源發展,同步強化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電網韌性。
林之晨指出,台灣大與富邦金控,攜手中研院,投入淨零科技的研發,除了「去碳燃氫」,還有地熱能及海洋能。
林之晨也觀察,台灣大深入研究自然碳匯後,藍碳固碳能力是綠碳的四到六倍,藍碳創造的碳匯每公噸的成本較低,紅樹林碳匯能力是一般造林的六倍,藍碳生態系統如紅樹林和海草床,由於土壤含水量高,不容易被分解,碳儲存能力比綠碳更強;不僅如此,藍碳還能提供水質淨化、生物多樣性、防止海岸侵蝕、抵禦風暴和減緩海平面上升等多重環境效益,決定優先投入藍碳復育。
因此,台灣大攜手中興大學啟動首創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的研究「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減碳之餘更能活化閒置國有土地,改善地層下陷問題,成為台灣自然碳匯發展的核心關鍵。
林之晨分享,日前到秘魯參加2024年「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領袖會議」,印尼官方代表分享,印尼是千島之國,希望可以成為藍碳生產大國,自己分享台灣大的藍碳計畫後,印尼官方代表也期待實驗結果可以作為未來印尼藍碳發展得借鏡對象。
林之晨表示,未來將台灣成功經驗複製到台灣其他地區,也將推廣至紅樹林資源豐厚的東南亞國家,共同應對氣候變遷。
此外,台灣大也積極推動門市數位化綠色營運、推出二手手機認證以促進循環經濟,以及深化再生能源布局等,在電信產業中達成多項節能減碳里程碑。
林之晨表示,台灣大已經擬定2035新的大願景計畫,心有多大,願景就有多大,一起朝向超乎想像的未來,滾動前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