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所長許育進談台灣經濟 正向動力比負向動力大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代理所長許育進19日表示,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受惠AI技術和高效能計算等新興科技需求持續旺盛,再伴隨全球半導體產業進入擴張周期,可望維繫台灣相關產品及供應鏈的出口成長。惟需留意川普經濟新政策和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對台灣出口的影響。但「正向動力比負向動力大」,也因此多家機構皆預測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可上看3%。
許育進今日出席經濟日報舉辦「經濟投資展望論壇-智勝2025」,於《展望座談》2025年經濟大趨勢中,做以上表示。
此外,許育進還提到,日前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出席該所 「2024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時指出,未來政府會持續鼓勵產業發展關鍵技術並加強投資AI新創,並且擴編科技相關預算,這些政策都將提高民間投資動能。
至於在民間消費部分,許育進指出,2025年也預期會持續溫和成長,包括明年軍公教調薪、基本工資也調升,再加上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和扣除額也跟著調高,加以廠商今年獲利成長,明年有很大機會將為員工調薪,同時廠商也會發放股利,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民眾的可支配所得,進而帶動民間消費成長。
不過,許育進也提到,全球都關注的川普效應,將會是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尤其是川普提倡保護主義及美國利益優先,這些透過關稅進行貿易施壓的戰略目標,除了為增加美國出口和就業外,也是為了要防堵大陸洗產地,而在這樣的世界變局中,或許對台灣來說,會是個轉機,尤其是高階半導體、先進封裝、AI相關產業,這些都是科技戰中的戰略產業,將持續為台灣的科技與經濟扮演重要推力。
但,許育進提醒,當前大陸內需消費疲弱,經濟動能也平疲,若美國再對大陸加徵關稅,恐將導致美中重啟新一輪的美中貿易戰,進一步弱化大陸經濟動能,由於大陸目前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若大陸經濟動能趨緩,也會對台灣出口造成影響。
此外,許育進還特別提到,大陸內卷化也可能轉為輸出到全世界,這將使得亞洲的鋼鐵、水泥、石化和電動車零組件等產業面臨相當大威脅,尤其是對台灣傳統產業、 製造業、半導體成熟製程的復甦相對不利,需審慎因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