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啪沒了!人潮爆滿逢甲夜市行告吹 黃仁勳原定要去這8間店

黃麟凱今晚伏法 司改會北監外疾呼「拒絕政治判斷」:有權提非常上訴

歷年簽准執行死刑最多的是他 「檢察官法務部長」任內槍決114人

大增氣時代 專家:天然氣減緩暖化是氣候騙局

環境部日前已收到台電的四接備審資料補件,這次正反雙方將各推3名專家擔任外部委員。圖為基隆協和電廠。
環境部日前已收到台電的四接備審資料補件,這次正反雙方將各推3名專家擔任外部委員。圖為基隆協和電廠。

為提高天然氣供應穩定性,以及滿足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50%目標,中油三接、台電四接、中油二期,以及七接等計畫在近年不斷排上環評期程。環保團體表示,環境部日前已收到台電的四接備審資料補件。專家表示,我國能源只談比例不談總量管制就是假議題,天然氣主成分的甲烷,尤其新鮮甲烷的鎖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50倍,國際上甚至我們政府說天然氣有助減緩暖化就是場騙局。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今天召開2024年第7場「基隆護海公民學堂」,主題為以氣換油真能永續發展?從天然氣發展看「協和四接」的可能性。

環保團體表示,爭議不斷的協和四接預計將於下個月再次環評,並且可能強行通過。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假如如期增加電廠,2030年以前都不會缺電,但若協和電廠無法興建燃氣機組就會缺電,對興建四接的態度十分堅定。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盧倩儀表示,政府在能源議題永遠只談比例,但從來不談總量管制,減碳政策工具是碳交易,而歐盟談碳交易的同時也很注重總量管制,我們政府宣稱2050要淨零,但是一個政府做4年或8年,但卻告訴大家幾十年後的淨零但不強調總量管制。

盧倩儀指出,天然氣在全球都被偽裝成綠色能源,好讓各國在天然氣的基礎建設經費鎖死,然而新鮮甲烷鎖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150倍,台灣的經濟部和環境部都說天然氣可以大幅減碳和減緩暖化,這和化石燃料遊說業者的說法幾乎一致,顯見天然氣就是場氣候騙局。

盧倩儀強調,當輝達、Google等談到AI產業時,大家談的都是能給多少電,當整個不會去質疑一個產業的用電之大還要不要發展時,整個社會就將用電雙手捧上是大有問題的,大企業要電難道我們就得雙手奉上?或許這在台灣是個禁忌話題,但觀念應該要被推翻,因為大企業和老百姓的利益根本就不一樣。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表示,天然氣究竟是過渡性能源還是依賴性能源值得深思,中火二期初審到大會審查堪稱光速環評,四接恐怕也會如此,這次正反雙方將各推3名專家擔任外部委員,當專家選定後再環評的話,預期審查會落在1月中左右,經濟部一直用缺電恐懼來蓋電廠,但深度節電和發展再生能源才是正確的方向。

王醒之也點名勞動部長洪申翰,他說,洪申翰從環保踏進勞工領域有個無法迴避的任務,就是台灣過度依賴化石燃料讓國際碳關稅對國內產業帶來更大的影響,也會衝擊基層產業勞工,身為勞動部長應該關注這些議題。

四接 天然氣 減碳 環保 環評 經濟部

延伸閱讀

洪申翰周一再赴立院考驗 立委將檢視對勞動業務熟不熟

挺不挺警消組工會? 洪申翰:可先談結社、協商權

勞保改革首度表態 洪申翰:沒有砍老年給付規畫

就安基金濫用再一筆?立委揭勞動部砸12億辦技能競賽

相關新聞

四接案 環團促謝國樑表態

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本周五第六度叩關環評初審會議,基隆市工商團體昨天首度表態支持四接,同時間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等...

高齡家庭更苦!CPI年增率連四年破2% 去年2.37%高於全體平均

主計總處今日發布2024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18%,同步發布高齡家庭(戶內人口皆為65歲以上)CPI...

【重磅快評】經濟部選擇性支持綠電

推廣綠電、綠鏈企業是經濟部被賦予的任務?其實不全然是,對經濟部「業績」有幫助的企業界當然支持,如果影響經濟部管轄的大企業...

新制勞退基金去年前11月大賺6,940億元 勞工分紅每人可領5.4萬

勞工今年3月分紅可期,隨著2024年台股及全球金融市場震盪走揚,新制勞退基金表現優異,截至2024年11月底,大賺6,9...

500家企業納碳盤查 2030年減碳目標最高30%

環境部昨天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二○三○年較基準年二○○五年減碳百分之廿六至百分之卅,比國發會提出的目...

9個月內第三位 經濟部次長連錦漳請辭獲准

經濟部常務次長連錦漳日前傳出將於明年3月退休,經濟部今則證實,連錦漳請辭已經獲准,預計任職到明年2月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