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告別學術圈/職涯發展沒盼望 相對剝奪感逼走文學博士

呂秋遠私生子生母身分曝…同業稱「事務所學習律師」:男方好不容易才恢單

你可能一直用錯了 「萬用」小蘇打粉其實不能用在這些地方

經部64項技術TIE亮相 攜手來達發表國產車用固態光達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精選64項技術TIE亮相,攜手來達發表國產首款車用固態光達。記者李珣瑛/攝影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精選64項技術TIE亮相,攜手來達發表國產首款車用固態光達。記者李珣瑛/攝影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解密科技寶藏」專區17日於臺北世貿一館「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盛大開展。匯聚工研院、金屬中心、紡織所等10個研發法人成果,精選64項突破性技術,同時發表由產研共同開發的國內首款軟硬整合AI固態光達系統,路況偵測準確度超越國際知名演算法,並已與電動巴士大廠華德動能導入驗證,建立我國自主研發自駕車的關鍵實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張能凱表示,經濟部每年投資百億經費於科技研發,以創新科技帶動國內產業轉型升級。這次展示有三大特色,首先,領域範圍廣,技術司從上百項科專成果中嚴選64項,涵蓋AI、半導體、智慧製造、永續發展及生醫與紡織等各大領域;其次,產業效益高,有近六成技術已與超過80家企業展開合作,成功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第三,共有23項技術榮獲如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愛迪生獎、車界奧斯卡獎等研發指標大獎,技術能量獲國際肯定。

此外,這次也發表國內第一顆自主研發的車用AI固態光達系統,光達是自駕車重要感測元件,傳統光達採用機械式旋轉結構,有體積大、耐用度低、成本高等缺點,不利車廠導入;固態光達成本低、體積小、解析度高,國際知名車廠已逐步導入自駕測試。過去固態光達技術掌握在國際大廠,國內需仰賴外購,在產業技術司推動下,攜手連接器股王嘉澤(3533)轉投資的微機電廠商來達科技,及工研院研發的AI技術,開發國內首款AI固態光達系統,偵測距離與精準度優於國際,針對臺灣道路特有機車類型優化,提升臺灣與亞洲複雜道路環境自駕安全性。

臺灣是全球第二大自行車零組件出口國,擁有自行車王國美譽。隨著歐盟碳關稅課徵機制即將上路,自行車業者積極開發低碳自行車,技術司也支持工研院開發優於國際規格的低碳鋁合金材料,以及低碳自行車胎,以再生橡膠取代35%原生橡膠,這項低碳車胎技術已經與正新輪胎(2105)、建大(2106)合作。使用這些低碳材料,預期可以減少自行車整車20%(約30公斤)的碳排量,為業者提供低碳解方。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精選64項技術TIE亮相,攜手來達發表國產首款車用固態光達。記者李珣瑛/攝影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精選64項技術TIE亮相,攜手來達發表國產首款車用固態光達。記者李珣瑛/攝影

AI 半導體 工研院 經濟部 自行車

延伸閱讀

中國有關系列車款全納管 經濟部發公告車廠國產化最高35%

控風電商空手套白狼 羅智強:經濟部少罰400億懲罰違約金

王美花決行力暘籌設許可? 經部:一直由能源署辦理

赴菲設廠太陽能電廠 …泓德挺經部 願攜手同業前行

相關新聞

職業熱傷害 六都潛在經損397億

夏季氣溫愈來愈高,近三年成人熱傷害病例成長百分之七十四點四。綠色和平統計推估,二○二二年至二○二四年,六都熱危害總小時數...

在野提議普發現金 卓揆首表態不是最佳解決方案

在野黨提出要普發現金一萬元,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24日,明確表態,稱國家面臨外交、軍事及財政重大衝擊,普發現金並非此時最...

重啟核三公投付黨團協商 核安會主委:非公投過了就能延役

核三廠2號機即於今年5月17日停機,屆時台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民眾黨上周拋出重啟核三公投案,已逕付二讀並送交黨團協商。...

非核家園應延至2035年? 陳明真鬆口:確實可減輕供電壓力

民進黨前不分區立委陳明真去年接任核安會主委一職,不過他在2022年投書媒體指出,近年電力供需不穩,2025年非核家園建議...

中經院:今年經濟成長難保3 最慘恐零成長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計畫,導致全球經濟不確定風險全面上升,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表達,將全面下修全球經濟成長...

談核能延役與重啟 彭啓明:不像買房換車這麼簡單

核三廠2號機即將在5月17日除役,屆時台灣將正式進入非核家園,因此核電延役修法是否通過,備受關注。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表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