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車尾稀爛氣囊全爆 百萬網紅千千返鄉遇車禍:有記憶就在醫院

年終獎金自己賺!春節加碼拚大樂透1億頭獎 大小紅包獎號看過來

從淨零排放報告看到危機PwC曝延緩暖化應加速20倍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PwC。(PwC/路透)
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PwC。(PwC/路透)

PwC 14日發布《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指,與前一年度相較,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降幅僅1.02%,為十年來最低水準,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度C,須以目前20倍的速度減碳,顯示經濟成長和減碳目標難以平衡,必須加緊腳步,積極對抗暖化。

《2024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中顯示,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僅減少1.02%,降幅為十年來最低;若要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碳密集度每年降幅需達20.4%,高於去年的17.2%,減碳速度相當於目前的20倍;2018至2022年氣候災害,如熱浪、洪水和風暴,累計造成歐盟超過1,9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五年前的兩倍以上。

據COP28協議,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累計至少11,000 GW,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提升至4%以上。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下降,使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總裝置容量增加14%,達到3,870 GW,並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成長一倍,於2025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

資誠指出,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2023年化石燃料使用量年成長1.5%,導致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量上升。

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能源政策與技術發展程度,影響各國減碳幅度,2023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7)碳密集度降幅為5.31%,而新興七國(E7)碳密集度上升0.04%,顯示新興市場仰賴化石燃料發展工業化與都市化,仍在努力平衡經濟成長的追求與減碳目標的達成。

另外,資誠提醒,雖然G7國家碳密集度降幅雖然在2023年達到5.31%,但過去五年年均降幅僅3.45%,與2019年水準相比,預估203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19%至33%,但仍遠低於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58%減排量,G7國家需在2030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

PwC與WEF合作研究發現,企業若啟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與價值鏈合作等三大面向行動,2030年全球可望降低31%能源密集度,每年節省2兆美元。此仰賴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擴大跨產業、供應鏈和公部門的廣泛合作,推動鼓勵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政策。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指出,全球暖化不只危害環境,更持續影響企業獲利能力。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企業必須評估法規及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如何對營運方式產生影響,並重新將氣候風險及機會整合至營運策略中,採取營運模式的創新和轉型,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提升企業價值,邁向永續未來。

暖化 減碳

延伸閱讀

盧秀燕籲碳費8成留地方 彭啓明:專款專用減碳成效優先

立委要求承諾油電不因碳費上漲 彭啓明回擊:這是政治語言

碳費估年收60億元 彭啓明:嚴謹檢視運用不撒幣

不用核能讓碳費調漲沒完沒了?彭啓明:影響不大

相關新聞

最新年終排行榜金融業13連霸 最低這產業平均0.69個月

年終獎金陸續開獎,104人力銀行調查,2024企業平均發放1.12個月年終,其中金融業奪下13連霸、預期平均1.88個月...

政府撥補、投資效益挹注…勞保破產延至2031年 潛藏負債擴大

最新勞保精算報告昨出爐,因政府連年撥補、投資效益大好,勞保基金用罄大限自二○二八年延至二○三一年,但潛藏負債卻增加至十三...

旅館輪班間隔 勞部評估有條件鬆綁

交通部觀光署提案鬆綁一般旅館業房務清潔等人員輪班間隔時間以改善缺工問題,勞動基準諮詢會昨開會討論認為,在天災、事變或突發...

四接案 環團促謝國樑表態

基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本周五第六度叩關環評初審會議,基隆市工商團體昨天首度表態支持四接,同時間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等...

高齡家庭更苦!CPI年增率連四年破2% 去年2.37%高於全體平均

主計總處今日發布2024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18%,同步發布高齡家庭(戶內人口皆為65歲以上)CPI...

【重磅快評】經濟部選擇性支持綠電

推廣綠電、綠鏈企業是經濟部被賦予的任務?其實不全然是,對經濟部「業績」有幫助的企業界當然支持,如果影響經濟部管轄的大企業...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