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賺錢供弟妹讀書、父母老後獨扛照顧責任?老大心酸:我是犧牲者

選策小組透端倪!林右昌參選在即 潘孟安不選高雄當舵手

優秀高中生提前進台大!陳文章宣布9月試辦「進階課程計畫」

數發部不只要打詐 未來還要打擊假訊息

數發部今日攜手三大平台業者宣示打詐決心。(記者余弦妙攝)
數發部今日攜手三大平台業者宣示打詐決心。(記者余弦妙攝)

數位發展部30日指出,政府與平台業者的聯防將可大幅提升打詐力度,數發部將持續與Google、LINE、Meta合作,致力打擊網路詐騙。此外,數發部次長林宜敬也提到,現在數發部主要重點工作將聚焦在打詐,未來也會延伸至打假,將會與NGO合作成立「假訊息委員會」,審查假訊息,並建置下架假訊息機制。

林宜敬指出,數發部積極推動「數位發展三支箭」政策,其中首支箭便是針對數位經濟產業的防詐工作,也是建構數位信任體系最為關鍵的一環。今年7月底通過的「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將賦予網路廣告平台業者防詐義務,未來數發部將與業者透過公私協力機制,強化網路詐騙廣告的下架機制,以確實保障民眾的財產安全,建構安心的數位生活環境。

數發部指出,開發出來的數位防詐工具「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目前正進行內部封閉測試中,未來將提供民眾通報詐騙網址的服務,從源頭降低民眾的受詐風險。對於平台上許多盜用名人肖像的詐騙內容,數發部於5月下旬啟用「公眾人物反詐通報專用郵箱」,目前已與44位名人建立通報管道,並且部分名人回饋表示偽冒情形已有初步獲得控制;未來「數發部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將整合「公眾人物反詐通報專用郵箱」,同步邀請名人參與系統測試,後續將蒐集使用者意見並持續精進系統功能。

平台業者Google、LINE、Meta三大平台皆表示會全力支持政府打擊詐騙,並且詐騙已是全台灣、平台與數位經濟產業共同面臨的最大挑戰,公私協力合作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網路環境安全。平台業者將持續與數發部、刑事警察局、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各政府機關密切合作,共同應對防制網路詐騙。

除了打詐,林宜敬也點出未來數發部的重要任務,「打擊假訊息」,是數發部下一階段會處理的事項,畢竟打擊假訊息的會相對於打詐相對複雜,無法一刀切,但無論如何數發部也必須要面對,因此在未來打詐工作倒打一定階段後,將會著手開始進行打假工作。

林宜敬說,假訊息並不適宜由政府來主觀判斷,畢竟涉及人民的言論自由,目前規劃將由政府建制一些機制跟平台架構,然後交由NGO或民間單位來判斷真假訊息,當然這些判別機構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公信力,因此未來也必須要建置相關的機制,未來數發部也會努力朝打假方向發展。

至於修法或新法的機制,林宜敬也強調,假訊息的相關機制還是需要透過跨部會的協作,並非數發部單一機關就能解決,不排除未來也會朝立法方向前進,數發部在這之中也會提供技術相關的協助,未來就是要利用AI對抗AI詐騙的方式,科技對抗科技詐騙,像是社群平台上的假訊息也需要透過社群平台的機制對抗。

廣告 社群 詐騙

延伸閱讀

「打詐儀表板」即日起每天更新 全國遭詐數量、財損全都露

積極打詐 數發部:抖音海外版(TikTok)年底前會在台灣設立法律代表

執政百日成果 數發部:打詐通報查詢網進入封測階段

苦主現身說法 謝金河、楊繡惠、許貴雅任政院打詐大使

相關新聞

總統將公布財劃法總預算 政院:與公法學者進一步研究

按照規定總統府將在21日公布總預算與財劃法修正,外界關注行政院是否將採取救濟,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日前監察院已經正...

防範川普不確定性 台美利率不變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大打關稅戰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美國聯準會與我國中央銀行昨天雙雙宣布利率維持不變,聯準會將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

央行不升息、不推第八波信用管制 房市暫時喘口氣

央行理監事會議今天舉行,決議利率連四凍,也沒有推出第八波的房市信用管制。專家表示,國內房市仍受第七波信用管制影響,央行按...

電價下月起擬漲6% 估904萬戶家庭每月多付百元

經濟部預計兩周內決定下月起的新電價,預估整體電價平均漲幅約百分之六,民生住宅及小商店用電調幅更高,介於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

政策性紓困振興等政府發放平台 數發部第2季建置完成

根據數發部業務報告指出,針對政府緊急臨時並因應政策性的紓困、振興、補助等措施,建置「政府發放共用基礎平台」,支援政府辦理...

反傾銷 財部調查陸鋼品、啤酒

在美國對進口鋼鋁製品加徵百分之廿五關稅今天中午生效前夕,我財政部關務署昨天宣布,將對中國大陸產製進口的特定熱軋扁軋鋼品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