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看不出來!「4星座」才華橫溢卻很低調 30歲後一飛沖天不缺錢

驚悚畫面曝!林森北路「屋齡39年」大樓外牆天降磁磚 砸傷車內母女

雪莉哥哥不忍了!連發2文「暗指金秀賢」

財政部:台韓日美對陸港出口「助力」轉「阻力」

財政部24日發表台韓日美對陸港貿易概況報告。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部24日發表台韓日美對陸港貿易概況報告。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部24日發表台韓日美對陸港貿易概況報告,以美中貿易戰為界,近5年對陸港出口由助力轉為阻力,影響所及,去年台、韓對陸港出口依存度各為35.2%、23.7%,為21年來新低,日本22.1%,為15年新低,美國8.7%也是近年較低水準。

針對陸港貿易方面,財政部表示,隨美中貿易衝突、疫情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加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台、韓、日由陸港驅動出口成長模式遭遇瓶頸,去年對陸港出口依存度降至15到21年低點,連同美國在內,四經濟體近五年對陸港外銷表現均不及同期間總出口。

以產業來看,財政部分析,2013年迄今10年間,台、韓、日均以面板受創較重,南韓、日本更因主力產品積體電路、汽車零附件外銷反轉走跌,對陸港出口各減13.6%、4.7%,台灣與美國分別在積體電路、能源產品輸出帶動下,增21.5%、7%。

財政部認為,近來美國對中國大陸戰略從「脫鉤」到「去風險」,從陸港進口已有劇烈變化,規模值由2013到2018年增2成轉為2018到2023年減2成,去年占比降至14%的19年新低。

至於台、韓近10年自陸港進口分別擴增6成、7成,都是積體電路推升,日本因服飾及鞋類進口萎縮,小減4%,三者自陸港輸入比重都逾2成。而隨中國大陸外貿結構轉向科技屬性的「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四經濟體自陸港進口蓄電池倍增,尤以美、韓為最。

出、進口相抵後,台、韓對陸港享有出超,惟南韓近年呈縮減之勢,日、美因對陸港手機、電腦等產品倚賴較深,各年多呈入超。當前世界經濟朝向以美、中為首的供應鏈分化、區域化與在地化發展,對台、韓、日、美與陸港貿易連結之影響持續在演變中。

財政部還點出,台灣因政治特殊處境,且面對中國大陸透過經貿作為進行干擾企圖,未來仍須密切注意並積極因應,以降低可能衍生的負面衝擊。

至於經貿情勢方面,財政部分析,高利率滯後效應與財政支持措施收回,持續對經濟活動構成壓力,且隨中東衝突擴大,恐重新升高通膨與推遲降息預測,加上中國大陸經濟疲軟、地緣政治角力與科技競爭牽制,全球景氣雖好轉,但進程偏緩且存在分歧現象。

國內方面,AI、高效能運算等新興應用帶動相關產品供應鏈出貨動能,第1季製造業生產已見止穩向上,出口亦連續2季成長;另隨股市交易活絡,旅遊熱潮及外食、購物等消費意願不墜,推升零售及餐飲營業額雙創同期新高,就業情勢也穩定,國內經濟可望呈現內外齊揚穩健格局。

財政部還說,近期台股熱絡、景氣回溫、不動產市場漸復甦,升息與股利發放基期差異帶動營業稅及綜所稅成長,首季全國稅收年增1成5。展望未來,去年上市櫃公司獲利、股利發放年減皆逾1成,不利所得稅表現;另營所稅CFC課稅制度及台版晶片法案施行、綜所稅調高基本生活費額度及免辦暫繳稅款入帳等影響仍待觀察,預期隨第2季主要稅目入帳後,全年稅收情勢將轉明朗。

美國 財政部

延伸閱讀

房地產低迷拖累 中國Q1土地財政收入年減6.7%

囤房稅2.0 還要過兩關

陸版QE有影 大陸財部挺人行出手購債

蕭美琴遭爆帶23瓶私酒返台? 媒體人質疑:這爆料一聽就覺得怪

相關新聞

總統將公布財劃法總預算 政院:與公法學者進一步研究

按照規定總統府將在21日公布總預算與財劃法修正,外界關注行政院是否將採取救濟,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日前監察院已經正...

防範川普不確定性 台美利率不變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大打關稅戰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美國聯準會與我國中央銀行昨天雙雙宣布利率維持不變,聯準會將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

央行不升息、不推第八波信用管制 房市暫時喘口氣

央行理監事會議今天舉行,決議利率連四凍,也沒有推出第八波的房市信用管制。專家表示,國內房市仍受第七波信用管制影響,央行按...

電價下月起擬漲6% 估904萬戶家庭每月多付百元

經濟部預計兩周內決定下月起的新電價,預估整體電價平均漲幅約百分之六,民生住宅及小商店用電調幅更高,介於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

政策性紓困振興等政府發放平台 數發部第2季建置完成

根據數發部業務報告指出,針對政府緊急臨時並因應政策性的紓困、振興、補助等措施,建置「政府發放共用基礎平台」,支援政府辦理...

反傾銷 財部調查陸鋼品、啤酒

在美國對進口鋼鋁製品加徵百分之廿五關稅今天中午生效前夕,我財政部關務署昨天宣布,將對中國大陸產製進口的特定熱軋扁軋鋼品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