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薪了?物價漲吃掉加薪 實質總薪資7年來首見負成長

2023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較上年增加2.43%,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0.05%,連續三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被通膨吃掉。本報資料照片
2023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較上年增加2.43%,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0.05%,連續三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被通膨吃掉。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今天公布去年12月暨全年工業及服務業薪資調查結果,2023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較上年增加2.43%,但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衰退0.05%,連續三年實質經常性薪資都被通膨吃掉,國人加薪等於白加了;2023年每人每月總薪資年增率1.42%,但一樣不敵通膨,扣除物價後衰退1.04%,不但是七年來首次衰退,年減幅度還是11年最大。

主計總處調查去年12月全體受僱員工(含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5921元,月增0.71%,年增2.19%;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約11984元,合計後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7905元,年增0.67%。

去年全年薪資狀況來看,全體受僱員工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5496元,成長2.43%;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8545元,成長1.42%。但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高達2.5%,因此剔除物價因素後,兩者雙雙衰退,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41334元,衰退0.05%;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平均為53189元,年增率由正轉為衰退1.04%。

資料顯示,由於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2021年下半年起飆高,當年全年CPI年增率1.96%,2022年CPI年增率2.95%,去年也達2.50%,使得國人加薪及獎金發放幅度都跟不上,實質經常性薪資已自2021年起連續三年被通膨吃掉,去年更因出口嚴重衰退,加班及獎金發放縮水,連實質總薪資也出現年減情形,且年減1.04%是2013年以來最大減幅。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12月底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819.1萬人,較上月底減少3千人,其中製造業、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都減少2千人;若與2022年同期相較,也減少1萬人,顯示景氣影響廠商聘僱人數。

整體而言,2023年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817.8萬人,較前一年增加7千人、0.09%,其中工業部門減少2.6萬人、0.74%,服務業部門則增加3.3萬人、0.69%。就行業別觀察,住宿及餐飲業年增1.3萬人最多,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增加7千人次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分別增4千人並居第三,但製造業則受出口影響,減少3.1萬人。

主計總處表示,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受僱員工人數自2010年以來首次減少,2021年、2022年隨全球經濟回溫及疫情趨緩,相關商業活動陸續恢復,轉呈正成長,惟2023年受出口疲弱影響,僅年增0.09%。

CPI 加薪 消費者物價指數 薪資

延伸閱讀

美CPI和PPI升幅超預期 通膨怪獸果真反撲?克魯曼分析原因出在這

靠00919+00929兩檔聯手! 他:小資族僅需本金40萬即可每月加薪3000元

他存款50萬+信貸50萬想全投00919!網推買00929能每月加薪

0056+00878+00919跟00929想每月加薪一萬怎選? 他:原來關鍵是這檔

相關新聞

獨/台北101高層再異動 20年元老營運長劉家豪將退休

台北101再出現人事異動。台北101創始元老、營運長劉家豪將於15日正式退休,離開台北101,公司今天為他舉行歡送會,目...

71家企業買逾900萬度台電小額綠電 得標價最高6.8元

台電11月再次開賣小額綠電,最終71家企業投標採購逾900萬度綠電,較去年首度開賣增加近5成,以製造業為主,得標價格介於...

獨/明年房市資金更吃緊 八行庫明年底前恐減少逾千億不動產放款

據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明年底要驗收國銀不動產總量管制成果,其中,八大行庫先前交給央行的不動產水位下降自主管理報告,明年底合...

快去加油 中油:明起汽、柴油各調漲0.1、0.2元

台灣中油宣布,自明(2)日凌晨零時起汽、柴油各調漲0.1元及0.2元,參考零售價格分別為92無鉛汽油每公升28.7元、9...

中油:12月民生天然氣凍漲 工業用戶平均調漲3%

中油公司今天宣布,配合政府穩定物價政策,12月民生用戶氣價不調整、由中油吸收。另為適度反映部分氣源成本,12月工業用戶氣...

台經院:台製造業景氣信號值落至近八月低點 續亮低迷黃藍燈

台灣經濟研究院29日發布10月製造業景氣燈號,因油品、塑化及汽車等傳產出口疲弱,使出口衍生的進口需求縮小,加上伺服器逢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