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類場所禁止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餐具 預計8月1日上路

為避免生物可分解塑膠影響我國既有回收體系並進一步減少免洗餐具用量,環保署預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事項第二項草案,將對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免洗餐具進行限制,預計今年8月1日起實施。
環保署於2002年7月開始規定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餐飲業等八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並於2006年及2019年二次修正,擴大管制政府部門、學校餐廳、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內用飲食不得提供使用各類材質免洗餐具。
歐盟西元2022年11月30日提出之生質基、可生物降解和可堆肥塑膠的政策框架指出,生物可分解塑膠建議用在減量、再利用及回收手段均不可行的特定用途。
環保署考量近年業者多以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限塑後替代材質,但其須於特定條件環境才能快速分解、且國內無合適之再利用方式及堆肥設施,影響既有回收體系並衍生相關環境問題,並為進一步減少免洗餐具用量,本次預告調整非屬塑膠類免洗餐具定義,將生物可分解塑膠免洗餐具納入本公告不得提供之範圍。
環保署官員表示,現在在八大類場所中,較常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者,像是星巴克的星冰樂杯,或是速食店的沙拉盒、刀叉,超市的蛋盒等,以最大宗的星巴克來說,環保署與業者長期溝通下來,業者已相當清楚限塑趨勢,部分縣市門市也已作出調整。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