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熱帶低壓生成 吳德榮:今晚或明晨有機會發展成第3號颱風「谷超」

2020年減碳2%未達成 環團:盡快檢討並強化減碳作為

環保署年底將提2030年新的減量目標。記者黃仲裕/攝影
環保署年底將提2030年新的減量目標。記者黃仲裕/攝影

環保署年底將提2030年新的減量目標,勢必要比原訂的20%還多,但如今連2020年減碳2%都未達成,2030年顯得更加困難。環團表示,民間估算2030年減碳四成才可能達成淨零目標,應盡快檢討此次無法達標原因,並提出強化作為,展開下一階段的布局。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說,現在討論減量幅度以2005年作為法定基準年,但若要檢視政策強度是否足夠,應跟近年排放量變化比較,聯合國IPCC報告最近基礎年也是2019年;此外清冊資訊不夠完整,只用大類別呈現,不夠細緻很難展握真正趨勢,清冊只變成監督依據,沒辦法達到更好效果,面對淨零時代,清冊編撰應有更積極作為。

趙家緯說,此次能源部門排放增長,但也應觀察電力結構是否往低碳邁進,2017年排放達到高峰,到2020年持續下降,只是2021年用電量太高又回升,因此再生能源推動必須加速、不能落後;非核、展綠、增氣、減煤的政策方向應持續推動,不該因目標差了一點就認為核電機組要延役,且核電占整體發電結構已降到8%左右,想靠核電延役解決缺口是不切實際。

趙家緯說,德國、瑞典每次公布階段性目標時,也會提出一系列強化措施,但台灣卻只公布清冊,雖然各部門現在都在研擬淨零12項關鍵策略,但這與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有一致性及延續性。

針對2030年目標,趙家緯表示,政府可能會思考2030年到底是要訂定「可達成的目標」或是「可達成淨零的目標」,但當然應該達成淨零,不過目前台灣主要減碳作為是綠能發展、鍋爐汰換、電動車發展,這三者都不是因為減碳所做的投資,而是為了非核家園跟減緩空汙。

趙家緯說,民間評估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2030年應減碳四成,但依照現在速度很難達成,國發會稱2030年前投入九千億元減碳預算,並搭配12項關鍵戰略,應趕在年底公布2030年目標前,檢討過往階段性行動方案,為何投入預算、實施政策仍無法達成實質減量貢獻。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說,2020年減碳成效不如預期,年底還要訂定2030年目標,外界不免擔心淨零路徑圖是否可行,未來挑戰會更大;資訊公開後也應納入公民參與,各部會要提出檢討措施,向外界公布如何改善,溫管法修法也要從階段管制目標到後續成果檢驗,都訂定公民參與機制。

林彥廷說,台灣重要關鍵減碳戰略為能源、產業等領域,這些都是經濟部的職權,但經濟部始終「悶在辦公室自己討論」,資訊不夠公開透明,呼籲盡快展開社會溝通,才能討論2030年減碳目標如何訂定。

減碳 核電 環保署

延伸閱讀

大數字/再生料取代原生料 有效減碳

交通減碳 綠色運輸商機大

工研院創新減碳科技 助攻南台灣產業淨零轉型

彰銀4大永續願景 宣告「起家厝」成為首家碳中和分行

相關新聞

南科發生壓降 聯電:部分晶圓報廢、機台重開機

南部科學園區下午發生壓降情況,晶圓代工廠聯電表示,生產受到一點影響,有部分晶圓報廢,另有機台需要重新開機,損失情況待進一...

台灣新車價比中國還「割韭菜」? 他:關稅高但額外成本少很多

多數普通人一輩子裡面,買過最貴的動產,汽車大概會是第一名。即使是平價國產品牌,也要動輒數十萬至上百萬不等。2022年台灣人均所得已經達到3萬3,565美元,折合新台幣大約102.7萬元,分期3年5載買輛國產車倒也不算太過艱難,但我們卻也很難無視和周邊國家相比新車價格明顯高昂的事實。

便宜日圓將沒了?傳日本央行6月將有大動作 他:巴菲特2原因大動作布局

老實說,受限日本央行宣布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美債假危機、美元加息市場預期影響,美日硬是從133又拉回141盤旋,Y大前面賺得開心,但現在從135一路扛到140.6佈單,卻還是覺得很開心,為什麼呢?

美債上限協商若真的未過…將有 「一兆美元白金硬幣」? 專家:法理上完全可行

也就是財政部靠著1兆美元的鑄幣替換聯準會帳上的1兆美元的國債債務,達到降低債務上限的目的。聽起來很神奇,但真的可行嗎?

缺水缺電、台商回流也無奈!東鋼黃炳樺:不能放棄核能

台商回流投資台灣有哪些風險與機會?富邦舉辦2023永續大未來論壇,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蔡志宏指出,缺水與缺電將成為產業發展最大的挑戰;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炳樺則點出2050淨零規劃不可行,現階段不能放棄核能選項。

陳其邁也受不了老舊電網!中興電能搶五千億商機?

台灣停電快成日常一部分,這等亂象真能解決?台電推出10年5千多億元的強韌電網計畫,許多老牌重機電廠的設備堪稱關鍵,究竟他們如何協助台電推動計畫?卡進這波商機對公司業務幫助多大?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