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減碳2%未達成 環團:盡快檢討並強化減碳作為

環保署年底將提2030年新的減量目標,勢必要比原訂的20%還多,但如今連2020年減碳2%都未達成,2030年顯得更加困難。環團表示,民間估算2030年減碳四成才可能達成淨零目標,應盡快檢討此次無法達標原因,並提出強化作為,展開下一階段的布局。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說,現在討論減量幅度以2005年作為法定基準年,但若要檢視政策強度是否足夠,應跟近年排放量變化比較,聯合國IPCC報告最近基礎年也是2019年;此外清冊資訊不夠完整,只用大類別呈現,不夠細緻很難展握真正趨勢,清冊只變成監督依據,沒辦法達到更好效果,面對淨零時代,清冊編撰應有更積極作為。
趙家緯說,此次能源部門排放增長,但也應觀察電力結構是否往低碳邁進,2017年排放達到高峰,到2020年持續下降,只是2021年用電量太高又回升,因此再生能源推動必須加速、不能落後;非核、展綠、增氣、減煤的政策方向應持續推動,不該因目標差了一點就認為核電機組要延役,且核電占整體發電結構已降到8%左右,想靠核電延役解決缺口是不切實際。
趙家緯說,德國、瑞典每次公布階段性目標時,也會提出一系列強化措施,但台灣卻只公布清冊,雖然各部門現在都在研擬淨零12項關鍵策略,但這與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有一致性及延續性。
針對2030年目標,趙家緯表示,政府可能會思考2030年到底是要訂定「可達成的目標」或是「可達成淨零的目標」,但當然應該達成淨零,不過目前台灣主要減碳作為是綠能發展、鍋爐汰換、電動車發展,這三者都不是因為減碳所做的投資,而是為了非核家園跟減緩空汙。
趙家緯說,民間評估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2030年應減碳四成,但依照現在速度很難達成,國發會稱2030年前投入九千億元減碳預算,並搭配12項關鍵戰略,應趕在年底公布2030年目標前,檢討過往階段性行動方案,為何投入預算、實施政策仍無法達成實質減量貢獻。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說,2020年減碳成效不如預期,年底還要訂定2030年目標,外界不免擔心淨零路徑圖是否可行,未來挑戰會更大;資訊公開後也應納入公民參與,各部會要提出檢討措施,向外界公布如何改善,溫管法修法也要從階段管制目標到後續成果檢驗,都訂定公民參與機制。
林彥廷說,台灣重要關鍵減碳戰略為能源、產業等領域,這些都是經濟部的職權,但經濟部始終「悶在辦公室自己討論」,資訊不夠公開透明,呼籲盡快展開社會溝通,才能討論2030年減碳目標如何訂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