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政策非萬靈丹 緊縮恐讓經濟硬著陸

中央銀行今(6)日在臉書發文,指出美國聯準會(Fed)以及英格蘭央行(BoE)分別升息2碼與1碼,對抗通膨,但經濟學家警告,貨幣政策可不是萬靈丹,採取緊縮行動並非易事,一不小心就可能讓經濟硬著陸(hard landing),帶來痛苦的高失業與急速的經濟萎縮。
央行指出,Fed主席Jerome Powell強調,當前美國經濟足夠強勁,可以承受較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可望實現軟著陸(soft landing)。
面對近期主要經濟體央行的升息行動,若干新興經濟體央行已伴隨升息;例如巴西央行於本年5月4日升息四碼,印度央行則升息40個bp。新興經濟體之所以須配合升息,可歸因於先進經濟體央行(尤其是Fed)近期的升息行動,已引發全球資本移動的溢回效應(spillbacks),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匯價面臨龐大貶值壓力。
國際間對資本自由移動與浮動匯率的思維,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已有很大改變。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教授Hélène Rey自2013年以來即一再指出,大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力,會透過跨國資本移動波及其他國家,造成全球金融循環(global financial cycle),嚴重影響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貨幣、信用情勢;一國即使採浮動匯率也無法獲得貨幣政策自主性,新興市場經濟體如欲獲得貨幣政策自主性,就須對資本移動加以管理。
就連過去力主資本自由移動的IMF,近年態度亦大幅轉變,坦承過去誇大資本自由移動、浮動匯率制度的效益。
IMF首席經濟學家升任第一副執行長的Gita Gopinath認為,彈性匯率未必能保有貨幣政策自主性,以外匯干預與審慎政策因應外部衝擊,可讓貨幣政策聚焦於處理國內物價壓力。在若干新興與開發中經濟體,央行常因須回應外部衝擊而面臨艱難的政策選擇,當通膨預期難以制約,則貨幣政策喪失自主性;此時,外匯干預與資本管制可顯著改善政策抵換(policy tradeoffs)的難題,對於通膨預期制約不佳,以及對匯率與資本流量較為敏感的經濟體而言,更是如此。
《經濟學人》日前警告,Fed升息如過猛,恐招致經濟衰退,須妥為拿捏;另提醒央行應多關注控制通膨的核心職責,即使面對來自各界對央行高期待的壓力,例如要求處理不均、房價、氣候變遷等各種社會議題,但貨幣政策可不是萬靈丹,如以利率處理這些議題,更是大而不當(too blunt)的工具。此外,主要經濟學家咸認,面對此波由供給面衝擊所推升的高通膨,Fed等央行的工具箱其實並沒有可直接使力的工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