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險20年/宋裕祺:耐震大數據有助地震基金找對人
前言:政府開辦住宅地震基本保險,是時代產物;走過20年,地震風險與保障隨環境永續議題日趨重要,也應與時俱進。本報從如何完善住宅地震保險制度出發,採訪相關領域具代表性的產官學界人士,探討未來可行方向。除了製作專題,我們也將主要受訪人士的訪談內容,以第一人稱記述,供讀者完整掌握他們的思維與論述。
以下為台北科大特聘教授宋裕祺的訪談摘要。宋裕祺是知名的土木工程學者,他研發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機制,發展為營建署「PSERCB」雲端作業系統,等於為建築物建立了一套耐震快篩系統。
為什麼30年以上房子多會冠上「老危」的帽子,聽起來似乎比較危險?這是因為921大地震後,政府在1997年公布了新的建築設計規範,新版特別強調建築物的靭性。這表示在那之前蓋的房子,標準沒有那麼嚴格,加上材料會老化,建築物距離現在也近30年了,所以常有這種叫法。
內政部統計,全台超過30年屋齡的房子近450萬戶;當然,靠近地震斷層帶上的建築,受到危害程度會比較高。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都市更新條例中,明定耐震能力不足建築物而有明顯危害公共安全時處理的基準,即耐震能力在當地建物系統中屬35%以下者,各縣市政府有法源依據,可以要求建物加速進行都更。
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就像人體的抵抗力,要看整個免疫系統而定;如果房屋處在弱震區,猶如人的病毒少,發病機率也低。但是我們很難一概而論,說台灣哪個區域的建築物就比較危險,因為這還與建物的結構系統、施工和建材情況有關。例如,如果是海沙屋,或者臨近濱海出現鹽化現象等,都會影響房屋的體質。
我們的研究團隊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合作,研究出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機制,我也主張在網路時代,應該建立「PSERCB」雲端作業系統,只要專業人士輸入建物資料、構件斷面資料,系統就會自動進行定性、定量的評估作業,完成一份對建物耐震程度的評估報告。
2016年發生高雄美濃地震,內政部營建署很快在5月18日公告實施這套建築物快篩系統,目前也由我們協助維持營運。我們每年都會為建築師、土木技師等專業人士辦講習、訓練課程,讓他們成為這套系統的合格評估人員,像228連假的第一天,我們就在台北科技大學舉辦「新建住宅結構安全性能評估」講習會;我們也會在臉書社群上回答問題。
●官方唯一認可 客觀提供建物耐震報告
簡單說,這套系統提供建物不再只是人為目測主觀判斷安全與否,而是由專業人員輸入建築配設、牆面、梁柱、抗震構材等數據後,系統依據地震工程、結構動力學、耐震等條件,結合定性與定量兩個面向,撰寫出報告,作為建物辦理都更等用途使用,比較客觀。這也是目前官方唯一認可的建物耐震篩選系統。
透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運用,快篩系統雲端系統有地址定位功能,已可作為防災、都市更新、擬定政策所用。相關單位可以在地圖上查看所屬地區案件,建立統計資料,也有利整合全國的建築物耐震初評成果。
這套系統實施至今,全台881萬建築中,已有1萬多筆資料申請安全篩選評估,表示還有880萬戶沒有做,我們鼓勵住戶多做住宅耐震評估,了解自己住的房子的情況。全世界很少有機構能針對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建立評估系統,我們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目前看來,1萬多筆的資料以雙北市住戶占最多,表示雙地北區的房價貴,老危建築進行都更的需求多,中南部民眾意願則不是那麼高。所以這套系統的數據,用來推估雙北地區建築物耐震狀況,細到哪一條街哪棟建物的狀況,都很有參考價值;如果有需要,也可提供宅地震基金進一步比對,找到老危建物住戶中,那些屬於弱勢的一群人。
十年前我們也曾研究過,將台灣的國土網格化,根據發生地震的震源、震度、規模,推算全台耐震能力調查,進而計算出建築物的倒塌機率,作為災損推估的基礎。有了這樣的評估機制,一旦地震發生,也可同步啟動救援機制,快速提供救援,降低損失。不過,由於其中牽涉許多受管制的資訊,現在這套系統是由內政部專案開發。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