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缺工常態化 政府須靈活應對

少子化危機持續加深,台灣已連續兩年「生不如死」,十五歲以上工作人口紅利在去年畫下句點,此時碰上經濟榮景,台商回流加上製造業拉貨趕工都急需勞動力,官方及民間人力銀行徵才數創下新高,面對「大缺工元年」來臨,政府各部門應對策略要更靈活,不應任產業自生自滅。
台灣產業多年來都為五缺所苦,其中之一就是「缺工」,主要原因除了與少子化有關之外,很大原因是,技職教育弱化後,人人都是大學畢業生,製造業基層技術工、體力工,頂著大學光環的年輕族群完全看不上眼。
加上餐飲、批發零售業內需產業開出許多職缺,吸納多數年輕勞力,相互拉扯下,傳統製造業找不到工人的艱辛工作,多數只能靠移工解決,因此業者急盼移工鬆綁。
偏偏這兩年全球除了疫情重大挑戰外,美中貿易戰也讓供應鏈產生結構性變化,台灣科技業廠商填補供應鏈主要缺口,不少台商也被迫移轉生產基地,回流台灣成為選項。
於是供應鏈造成台廠訂單爆滿,廠商無論為了完成訂單,或是廠房擴廠,都得找到足夠的人力因應;加上內需產業歷經了去年四、五個月慘淡歲月,好不容易迎來報復性消費人潮,當然加倍徵才。
也就是說,這兩年經濟結構改變帶來的人力荒,加上勞動人口紅利消失催化之下的缺工,極可能造成人力短缺常態化,已非過往「五缺」老生常談下的「缺工」。企業若不警醒,全面盤點用人方向及政策,只怕無力應對這股新潮流。
企業用人思維與心態一定要徹底改變,例如沒年輕人可用,就把眼光移往中高齡、二度就業婦女;其次,留才比徵才重要,既然招募不易,留用現有人力也是一種策略,與其要進入就業市場與其他企業搶人,不如優化現有勞動條件,拿出誠意留人。
面對企業因人力荒所苦,政府不但不能袖手旁觀,更有責任提出解方。雖然勞動力不可能憑空製造,但是如何讓現有勞動力全數上陣,人人可以人盡其才,就是政府可以使力之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