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生質能 擬加速開發
面對綠能無法達標,基載電力短缺的雙重困境,經濟部也非毫無準備。經濟部能源局上周公布今年再生能源費率草案,針對地熱、生質能及海洋能等「基載綠能」躉購費率進行大翻修,若可以推動將有機會補足綠能及基載電力缺口。
外界最熟悉的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因為必須仰賴天候,缺乏恆常性,無法取代火力、核能等24小時都穩定發電的基載電力。但其實綠能中的地熱、生質能以及未來的氫能、海洋能都具有承擔基載電力的能力。
能源局已著手準備布局「基載綠能」,上月公布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就首度增訂海洋能、農業廢棄物躉購費率,並針對地熱能區分躉購容量級距,如此都是便於民間業者規劃財務計畫,投入相關電力開發。
台灣四面環海,使用大量海水的氫能也將是發電選項。
但中央大學台經中心研究員梁啟源仍認為,國內發展基載綠能有困難度。首先,台灣在地熱發電缺乏高效率的火山型地熱,既使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常見的酸性泉水也容易有堵塞,導致開發成本飆高。至於海洋能,梁啟源指出相關技術都不成熟,難度只會更高。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