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薪資成長 被通膨吃掉

全球通膨來勢洶洶,國內11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飆至2.84%,今年來第六度衝破2%通膨警戒線,更來到近九年新高,民眾一般生活備感壓力,更抵消掉了薪資的成長。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發布今年1~10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及總薪資各為43,088元及56,387元,較上年同期分別成長1.82%及2.91%,但經消費者物價調整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和實質總薪資分別為41,399元及54,177元,實質成長僅剩下0.01%及1.1%,顯見薪水成長幾乎都快被高物價吃掉了。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近幾個月物價波動確實比較大,但實質總薪資自2017年起已連續四年正成長,確實反映整體薪資的成長,不過薪資和行業、職業、個人技能都有關係。整體來說,物價上漲幅度如超過薪資增幅,民眾實質購買力將受到侵蝕,但如果薪資增加幅度超過物價漲幅,民眾購買力仍將提升。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指出,若物價持續升高,國人對實質薪資所得無感會更明顯,且目前這波高物價看來不是短期的,至少明年第1季都會受到衝擊,因為這次屬於輸入性通膨,和美聯準會(Fed)貨幣政策有關,若Fed可以早一點採取緊縮政策,或許較能控制物價持續上漲。
此外,周雨田認為,主計總處公布的薪資數據是一個加權平均的概念,但各產業薪資有高有低,有的產業有加薪有的沒有。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指出,就像大家都知道科技業薪資相當高,但科技業中也不是只有高薪的工程師,這族群畢竟是少數;還有服務業人力需求大、員工數多,但薪資普遍偏低,如何能夠深入呈現各產業別薪資全貌,貼近國人感受,才能真實看到物價上漲對民眾的衝擊。
主計總處調查,2020年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全年平均為42,394元,年增1.5%,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名目總薪資平均為54,160元,年增1.3%;扣除消費者物價變動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增1.7%,平均41,437元,實質總薪資年增1.6%,平均52,937元,均為歷年最高。
不過,今年前三季受僱員工名目總薪資平均為57,095元,年增2.7%,但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1.7%,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總薪資年增幅僅為1.0%,明顯受物價上漲衝擊,也是2017年以來最低增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