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審太空法草案 立委憂預算、人才雙缺

立法院今(8)日審議《太空發展法》草案,並安排科技部等相關單位詢答。立委對於台灣發展太空產業樂觀其成,但認為台灣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十年僅有251億元過少,台灣太空相關人才也明顯不足,恐不利於台灣太空產業長期發展。
據工業局資料,太空經濟以衛星產業為主,2019年全球3,660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2,710億美元,占74;而在衛星產業商機,主要聚焦在地面設備與衛星服務,合計產值占93%。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台灣經過第一、二期太空科技計畫,發射福衛衛星,讓台灣為成為第32個擁有衛星的國家。他提到,太空產業過去是注重在軍事及通訊,而最近Space X已讓太空產業轉變為商業行為。
而台灣在太空產業並無缺席,吳政忠表示,台灣廠商在地面設備都已經有涉獵,但發射到太空的衛星設備則還在起步,然而台灣缺乏太空相關規範,因此希望透過立法來打造太空產業供應鏈。
吳政忠表示,太空發展法主管機關將為科技部,並將有專責法人「國家太空中心」負責辦理相關業務。而在發展太空產業方面將會由中央政府推動,包括鼓勵民間投資、高附加價值應用及獎勵措施、協助關聯產業發展及國際接軌、培訓人才及新創事業。
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表示,全球有超過31個國家制定太空法規,台灣身為全球第32個有衛星的國家,台灣目前也有衛星整測廠房及實驗室,也包括衛星操控技術人力,期許台灣航太科技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
然而,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認為,太空法內容包山包海,更要將太空產業打造成新的護國神山,但是十年只有編列251億元,每年僅有約25億元,有法律沒預算,認為經費、人員及目標都是空的。
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也說,Space X載人太空船四次試飛都失敗收場,一艘約60億元,台灣十年太空計畫251億元爆炸,四次就沒了,凸顯台灣預算規模真的不大。
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則認為,太空人才培育在2018至2020年都未超過100人,相關科技包括淡江大學航太系、中央大學太空系、交通大學機械系等少數科系,認為未來人才培訓不足,應可納入《產業創新條例》。
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認為,台灣國內人才雖然不夠,但在人類探索太空從未缺席,包括NASA火星探測車就由台灣主導,並且NASA有約十位台灣員工,政府應該要盡量建立太空人才資料庫,運用台灣在海外人才。
最後,張廖萬堅認為,太空法牽涉跨部會業務,但主管機關為科技部,認為應該要拉高層級。吳政忠說,未來科技部組改後將會回到國科會,將會隸屬於行政院,就具備有跨部會性質,但法規不能等到組改才推動法案,不然會太慢。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