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多元種電方案 力拚達陣
蔡政府目標在2025年達成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10億瓦),但地面型光電案場在農委會「光電七七事變」及諸多環保議題夾攻下步履維艱,僅靠漁電共生苦撐。為能順利達標,政府只能兩度調升屋頂型光電占比來因應,更把腦筋動到特定工廠屋頂上。
能源轉型政策下,政府2016年即宣布,2025年要達成再生能源占發電比重達二成的政策目標,其中七成仰仗太陽光電,可說綠能目標成敗取決於光電。
但去年底原本要達成太陽光電裝置6.5GW的階段性目標不僅未達標,甚至可能要拖等到今年下半年才能達陣。外界分析,除了疫情影響工期,再則就是「光電七七事變」重傷農地種電,既使府院高層協調,農委會和經濟部在農地種電上還是「兄弟爬山」,因此只好改為力推較有共識的漁電共生。
但光電業者曾分析,漁電共生門檻高、投資成本不低,尤其賣漁產獲益高於賣電,導致售電業者「反客為主」;業者觀望態度濃。
面對地面型難題,政府轉向力促屋頂型,但屋頂型有誘因的案場早已飽和,如今屋頂型光電設置量約4.1GW,等同進入8GW目標下半局,後續愈推愈順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隨用電大戶條款上路後,大廠綠電需求增加,或將成為轉機。
而除了地面型、屋頂型外,政府能否持續開拓新藍海,或可解決「缺地種電」的窘境。光電業者近期陸續在水庫、埤塘及近海推動水面型光電,甚至足以達到商轉規模,若能克服環保及技術等難題,或許也能成光電政策達標的路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