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效應 數位詐欺激增

疫情加速數位交易普及,也意外增快數位詐欺的演進速度。全球知名數據分析機構美商賽仕電腦(SAS)與國際數位金融調查機構Javelin進行全球調查顯示,疫情加速數位詐欺的演進速度,全球商業詐欺出現不少新手法,全球支付業者指出,詐騙事件較疫前激增了百分之卅五。
新冠疫情尚未撲滅,卻讓世界更看清楚數位時代的詐欺風險,調查發現,新冠肺炎爆發前到各國封鎖重啟經濟活動期間,全球商業詐欺手法出現變化。美國非面對面交易詐欺率提高至逾百分之三;歐盟刷卡詐欺率增加了百分之十三,且將近八成是與數位交易相關。
以色列資安業者Check Point的報告指出,今年第三季全球勒索軟體攻擊大幅增加百分之五十,平均每天的攻擊行動比今年上半年大幅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且每十秒就有一個新的受害者。
SAS台灣總經理陳愷新指出,詐欺已從單一通路轉移至「全通路」進行滲透;統計也顯示,線上購買及到店取貨成為詐欺攻擊主要目標,手法包含竊用支付憑證及架設錢騾網路(在自願或非自願下,協助網路詐騙)等。詐欺罪犯也善用社交工程,如以電子郵件、文字訊息等通路的網路釣魚手法,來規避詐欺管制措施,消費者往往不知情卻已參與詐欺過程。
在台灣也曾發生受害人收到手機簡訊,上面寫明「快遞包裹已發,請查收」,並附上一段短網址,只要用戶點入,馬上進入一連串安裝指示,個資立即被盜並不斷刷卡。購物專家說,若收到不明的包裹寄送通知,尤其發貨地若來自海外、貨到付款等都要提高警覺,建議可先到購物APP上再確認。
資安專家指出,一般數位詐騙都是先要求「點擊」網址、再要求「登入」查看,一旦遇到這二大警訊,都要謹慎提防。KPMG安侯數位智能風險顧問副總林大馗建議,消費者要辨識詐騙風險,最好透過經「行動應用資安聯盟」檢測認證的網購APP購物,同時也做好電腦的基本安全防護。
KPMG安侯數位智能風險顧問董事總經理謝昀澤表示,綁架軟體已從家庭蔓延至企業內部,造成企業及消費者「雙綁」窘境。部分綁架軟體先竊用受害者個資打包上暗網拍賣,再進行綁架勒索,將入侵任務「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
林大馗指出,網頁上沒有公司地址、客服電話,或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的「一頁式廣告」,都是高風險的詐騙特徵;如購物網站的網址複雜或難以辨識,且沒有合法網站憑證,也可能是高風險網站。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