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金局炒股案/「非他一人可決定」弊案輕放 對得起勞工?

勞動基金運用局爆發弊案,擔任國內投資組組長的游迺文涉嫌與業界勾結炒股,引發國人震驚。此案或許不是結構性弊案,但游姓組長曾經要被調職,卻又被壓下,到底原因為何?當年沒調成,一拖四年,其間是否曾對游進行查核?是否涉及管理失職?僅憑勞動部長一句「非他一個人可以決定買股」,難以對國人交代。
勞金局手握四點四兆,其中四點三兆是勞工保命錢,包括七四八二億勞保基金、二點六兆的勞退新制基金、九千億元的勞退舊制基金,統統都跟勞工退休有關。近幾年因勞保基金破產問題,國人更緊盯操作績效,此時卻爆發負責操盤單位的關鍵性主管出包,非同小可。
勞動部雖然一再淡化弊案情節,指是依平常的定期查核機制抽查,游姓組長今年才第一次被查核發現去年有買賣興櫃股票,查證過程發現他可能涉及其他不法情事,因此才請政風處移請法務部廉政署調查。
既然勞動部已聽聞游姓組長與業者往來密切的傳聞,甚至一○六年上半年曾安排調職未果,顯示即使沒有具體事證,但勞金局的確對游早有戒心,為何這麼多年都沒有查核,直到今年才第一次查核到他?何況游擔任的職務是重要的投資組組長,難道不應列為優先查核重點?
此外,一紙調職公文為何最後「失蹤」,至今成謎,到底是後來認為無調職必要,還是有人護航、另有隱情?如果真的有不調職的理由,原因為何?勞動部有必要釋疑。
雖然勞金局任何股票買賣決策,的確不是組長一個人可以操控決定,但是國內投資組的職務,仍負責龐大的委外及自操業務,游即使不能獨力決斷,仍有相當的影響力。何況投資股票本來就各有不同判斷,只要游推薦的不是名不見經傳,或是公司經營極差的股票,業者賣他的面子「下單」,誰能說不?
此次游迺文被廉檢單位查出的情節,就是疑似游與業界人士串勾,然後憑藉其個人對勞動基金的影響力,要求對某些特定股票下單。究竟是透過委外投信業者買進,還是直接由自操的勞動基金買進,目前具體實情不得而知,但已對勞動基金投資管理的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