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棟/貨幣與物價關係之謎(上)

各國中央銀行通常以維持物價穩定為首要任務,在物價無上揚之虞時,方轉以提高就業、協助經濟成長為政策目標。此處所謂的「物價」,一般係指與民眾生計息息相關,故令民眾與政府密切關注的消費者物價。當消費者物價上漲率超過百分之三時,各界即會對央行及政府提出應採取措施,以穩定物價的要求。
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各國物價普遍穩定,甚至還有一些國家曾短期為物價下滑(一般稱為通貨緊縮)所困擾。在物價穩定的客觀環境下,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先後受到二○○○年網路泡沫破滅、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二○○七年次貸風暴、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二○一○年歐債危機、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激烈開打與反全球化逆流迅速興起,以及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重大事件的輪番衝擊,致經濟景氣不振、失業率攀升,故而各國央行在大部分期間多採行強力寬鬆貨幣政策以振興經濟;美、日與歐盟甚且採取了非傳統的量化寬鬆政策,由央行猛印鈔票,不透過銀行,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
上述近二十年來物價與貨幣政策的演變,衍生出了兩個謎團:
一是世人好奇各國物價在不算短的近二十年期間,何以多能維持穩定,讓央行能無後顧之憂地全力救經濟?另一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各國央行努力放錢救經濟,全球近十幾年來已陷於錢滿為患之情況下,為什麼各國的消費者物價並未受到資金過剩的影響,呈現顯著上揚的現象?
對於第一個謎團,可以從全球商品與服務的供給面來解釋。二十一世紀以來,主要由於以下四項因素之發揮,使得全球商品市場的供給大幅增加,或使商品與服務的生產與供給成本顯著下降;此二者都有穩定各國消費者物價,甚至使之下跌之作用:
一、貿易自由化促進市場競爭,進而使可貿易財國際價格下降;
二、中國、東歐與越南等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大幅擴增低生產成本、低價產品的供給;
三、資訊與通訊科技突飛猛進,顯著降低商品與服務之供應成本;
四、Cost down與非典型就業(外包、人力派遣等)之競爭方式,以及細密分工之產業鏈的形成,有降低生產成本之效。
至於各國央行猛印鈔票何以未曾引發物價上漲之謎,迄今似還未聞有哪位學者或是研究機構經過嚴謹之研究,對之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說法,可解世人之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