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電價該怎麼調? 學者拋出「這個」新名詞
外傳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快速擴散影響,經濟部已定調4月的新電價持續「凍漲」可能性高。學者提醒,電價一昧凍漲,未必是好事,電價應該「回歸市場機制」,如果這次繼續維持每度2.6253元,代表電價二年來都不動如山,這在自由經濟市場是很不合理的;若燃料成本降低,再加上新冠肺炎衝擊,電價應該是需要考慮調降,也就是說,這次電價若未調整,應該是「凍跌」,而非「凍漲」。
電價在台灣來說,從來不是單純的能源或是民生議題,尤其到了選舉之前,或遇到了重大疫情或災情,因為深怕得罪了大部分的老百姓,還可能成為政策支票。
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京明表示,關於今年4月電價的調整,不僅全球燃料成本降低,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中國這個世界經濟火車頭停擺,引擎熄火了,電力需求降低。合理的話,電價是應該往下修,如果這次經濟部沒有調整電價,那應該是「凍跌」。
同樣的,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也建議,電價應該回歸市場機制,該漲就漲,該跌就跌,不應受選舉、景氣,或者災情、疫情影響,否則之後承受的反彈作用力會更大。
梁國源進一步指出,經濟部去年3月就曾提出「因應公投結果能源政策評估檢討專案報告」,若以年均用電成長率1.86%情境下,2025年平均電價推估為一度3.39元,較2017年2.55元增加0.84元,漲幅高達33%。
梁國源建議,電價費率審議應該簡單化,且公式的精神就是反映燃料成本,如果電價長期處於不合理的情形下,對民眾來說,也缺乏「節電」誘因。再加上核二廠1號機原定除役年限為2021年12月也快到了,屆時缺電壓力會更大,關於電價的合理反映,經濟部不可不慎。
王京明則指出,此次電價不僅沒有往上調的空間,甚至應該往下修。但,我國的電價一年最多只能調二次,政府已取代經濟市場,球員兼裁判,變成了計劃經濟,且反觀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各國,是沒有電價審定委員會的,因為都是由市場決定價格,且是即時的反映。
王京明進一步建議,我國電價應該比照油價,每個星期調整,並由市場決定價格。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