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中港城」輕騎旅行! 竹南老樣子依舊,看起來卻如此迷人

udn走跳旅遊/茶花小屋
曾經,中港以金紙業興起,那金色年代隨著日子老去,漸漸的消逝⋯⋯
叨叨唸唸想到竹南走走好幾年了,也許上天聽見我這無法下定決心的話語,一連在台北下了一個多月雨,偶爾放晴也難能配合生活上的空檔,那就繼續下吧!只等待心裡的意志催促著。雨天、冷涼中搭上火車,終於來到竹南,這個山線與海線分開的小鎮。
記憶中,因為採訪曾經數次在竹南搭車,但匆匆忙忙向晚之際,難得逃離即定行程。有時候,旅行也講求一個緣字吧!
火車站前有很多Ubike,對於小鎮的規模,除去在地人使用後,數量足夠一整個旅行團租借。或許,被遺忘的中港城吸引不了遊客,接下來的時間,我總是可以安安穩穩的不必擔心借無Ubike。
竹南古名中港城,名字由來眾說紛云,有來自於中港溪畔的說法、也有位於淡水港與鹿港之間的定位、還有道卡斯族中港社的延續。對於我,卻是因為小時候搭乘火車,車行至竹南從爸爸的話語中,認識竹南為海線與山線鐵路的分岔點,而我們的目標也正好是海線與山線再往南的會合點彰化。往事如織,可是我一點都想不起來,有如中港城的過往,能有多少陳舊如新?老房子、舊行業,依然固守著日漸冷清的街道。
中港舊城區離車站有一點距離,沿著博愛路往前,市場裡來來往往的喧鬧從街巷間漫出來,街屋招牌櫛比鱗次,有些二樓窗台外的羅馬柱子,撐起少有仰望的現代眼光。大約十分鐘Ubike車程,突然間清靜迎來,懸浮在空氣中的市街吵嚷倏地收斂。這時陣,大約就進入舊城區。古老時候的四個城門早已不在,所以舊城區域無法精準界定。新生街、復興路、迎薰路、民生路,這四條南北向的道路,加上橫向大同街、開元路圍成的區域,大致上是當時中港城範圍。過份思索反而限制了腳步,隨意的逛進老城區,反正我也是一顆空白的心,慢慢的搜集旅行見聞,一頁一頁拼湊自己的地圖,終究會日漸熟悉,書成自己腦海裡的摺頁。
老城區裡的建物大多是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一場天然災難,中港失去原有清朝面貌,現在街道上大多保存著日治時期的街屋形制。就如同台灣其他地方,洗石子牆面、歐風元素、精緻裝飾,城區裡的老屋子一幢接著一幢,式樣豐富而繁多,每一步、每一次抬頭,都是驚喜。歲月總是無情,傾頹破敗的老屋子幽然佇立,那年以主人名字鑲門樓上的風俗,還清清楚楚,只是大多人去樓空,徒留斑駁老去的陳舊門窗,依稀望見拂去舊塵底下的繁華日子。漂亮的巴洛克立面還在,後面的屋子早早拆得光溜溜的雜草漫生;緊閉的大門,花玻璃拼貼成一付多彩窗櫺;中藥房招牌牢牢與山牆合一,推開門,卻是一間名不符實的小吃麵店。時光交疊著,古城老得快,卻來不及跟隨世道拋棄過往,它的老樣子,看起來卻如此迷人。
來來回回迷失在街道間,行至慈裕宮,廟前小橋一座,不見溪水。仔細尋找,橋下小溪似乎被深埋在加蓋的下水道;日治時期街屋訴說中港的過去,廟門前一對清乾隆年間石獅,道出二百多年媽祖廟與小城鎮的古老;迎薰路來自當年南門(迎薰門)進城之路,慈裕宮前的民生路通往番社舞場,數不清的回溯時日,原住民與漢人一起開發中港、生活在中港,那榮景真實存在,又如何讓人欽羡。番社附近的小巷子,左彎右拐、窄小曲折,單車騎乘剛好,破舊的三合院、土角厝,故事太老太豐富,我說過了,得一頁一頁、一次又一次尋回。
冷涼的冬風漫在中港城裡,輕輕掠過巷弄裡間的歷史光景,一次捧回太多中港的故事,難免太過草率。一個早上,就讓我先淡淡地讀過一些往日風華,然後期待下次,再次複習、重新領略。離開老城區,往大海的味道畔水而行,午後,輕踩一段老城外的綠光自行車道,迎著海風慢騎。
竹南,以前叫中港城、番社,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它的舊時代。冬日,十度左右,搭火車從竹南車站走出來,站前有Ubike伴著鴿群,一片詳和。
竹南市區有如生活在大都市的煩雜,略過市區,走進老城區,一路上都是老房子整天陪伴。
老城區裡每一條路都是老街,迎薰路以前連接南門(迎薫門),有如台北城的北門接北門街,南門接南門街一樣。
不需要什麼大景,紅磚牆一堵,綠意一叢,便是心悅的一幕。
金色中港,多麼美的名字,除了古早時代大街小巷賣金紙以外,現在老城區裡還保留了一些百年老行業。
有些店家已沒落了,關起一片片木窗門,老得好有味道。
小巷子裡藏了什麼寶貝?
誰家的後門,十字短牆、花瓶欄桿、小小的門樓,真漂亮。
中港最老的彿寺善福堂,卍字花磚,圍住一整個世紀的老故事。
街上舊屋一幢接著一幢,大多跟著時光殘破。人去樓空之際,依然留下蛛絲馬跡,讓人憑吊。
郭鎰順商號,聽說當年是中港城裡第一棟洋風建築。
停下腳步,讓老時光舊美感一起停留在腦海中。
竹南最早開發之地在慈裕宮附近,閩南彰州人於盬館前所建,從1783年經過多次族群勢力械鬥,最後牽建於現在位址。廟內的建築藝術與工法相當精緻,並且建廟時曾經也不能免俗的找來二派工匠對場(慈裕宮民國7年改建完成,林溪山負責北邊,陳己元負責南邊)仔細觀賞、瞭解歷史,也算是讀過中港城的一頁。
廊檐下抬頭,燈火渲染著古意。
慈裕宮看似左右對稱,若是細細打量,當年二位工匠對場建廟,不同設計與工法,讓這座宮廟建築更有看頭。
來到番社地區,一座漂亮的三合院佇立。
道卡斯番社曾經在此生活,當年的舞場已埋在柏油路下,輕騎而過只能感嘆歲月流逝,似有情又似無情。
小巷子裡漫騎,老屋子、番社土角厝,一個轉角一分滄桑為美感佐注。
那些院牆裡,住著老去的時光。
往海邊騎,遇見全台灣最大的媽祖像,坐鎮龍鳳宮。旅程中,有媽祖相伴,平平安安、快快樂樂。
文章來源:茶花小屋的分享心世界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