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你用過哪幾代?回味21年iPod進化史 這一款變大縮小再放大

蘋果(Apple)周二宣布停產20多年的iPod,該系列最後一款iPod Touch更新日為2019年,價格雖然比iPhone便宜許多,不過如今已被iPhone取代,蘋果也認為iPod已無必要性。回味20多年來的iPod系列進化史,你使用過哪幾台呢?
原始iPod於2001年10月23日推出,是第1款在6.5盎司裝置中裝入1000首歌曲和10小時電池續航力的MP3播放器。當時有能夠實際轉動的轉輪,控制按鈕(播放、Menu、下一首、上一首)圍繞在轉輪四周。
後來iPod隨著版本的不同,像是第2代iPod推出接觸式轉盤(無法旋轉);第3代iPod還將4個控制按鈕放置在接觸式轉盤上方;第4代iPod改為點按式選盤、並為彩色螢幕;第5代iPod和第6代iPod classic為硬碟型iPod,大型寬螢幕變得更寬、還能顯示照片和影片。該系列之容量也從原本的初代的5GB增加至160GB。
iPod mini於2004年2月20日推出,將iPod使用者喜愛的所有元素融入至僅3.6 盎司的更精巧設計中。期間推出2代版本,容量為4GB和6GB(第二代新增)。其中第2代與第1代不同之處,在於硬碟大小鐫刻在裝置背面、點按式選盤的字樣顏色與裝置顏色相符。
第1代的iPod shuffle於2005年1月11日發布,外觀比iPod mini小,也沒有顯示器。正面和背面都有LED燈。第2代開始將iPod shuffle縮小、第3代大小又變回第1代的模樣,但外觀有所不同。
第4代iPod shuffle相較前幾代更為輕巧,採用線條流暢的設計,2GB儲存空間可容納數百首歌曲,並有旁白按鈕,可朗讀曲目標題、播放列表名稱或電池狀態。
iPod nano第1代於2005年9月7日推出,該系列改款7次,iPod nano比iPod mini小,具有彩色螢幕和點按式選盤,當時但採用快閃記憶體而非硬碟,需要搭配iTunes同步音樂和照片。2006年9月12日推出第2代,纖薄設計和6種顏色選擇引起果粉轟動。第3代則變為寬螢幕,並能播放影片。
第4代起又換回「長條形」,螢幕也變得更長,表面呈弧狀曲線;第5代與第4代相同,共有9個顏色,但上下螢幕更長,外殼也變為拋光陽極處理鋁金屬外殼,背面裝置也多了相機和麥克風。
2010年9月2日推出第6代只剩「螢幕」,該螢幕為多點觸控,取代原本的點按式功能;2012年9月12日推出第7代iPod nano,是迄今最薄的iPod,但也恢復變成高大的外形尺寸,配備2.5吋多點觸控顯示器。
iPod touch一共推出7個世代,首代於2007年9月5日推出,當時iPhone已成為革命性智慧手機,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iPhone手機精簡版,不含電話、GPS和touch ID等功能,螢幕為3.5吋多點觸控,當時有8GB、16GB或32GB版本可供選擇,它也是第1款可以在Wi-Fi iPod上以Safari瀏覽網頁或YouTube影片的版本。
到了2010年9月1日推出的第4代版本,蘋果當時大更新iPod產品線,第4代iPod touch的寬度、厚度與重量均下降,螢幕也使用與iPhone 4相同的視網膜解析度螢幕,該款還有增加前、後鏡頭,並有黑、白兩色版本;第5代與iPhone 5相同,螢幕尺寸為4吋,接頭也從30pin連接器改成Lightning連接器,鏡頭配備iSight相機和FaceTime HD相機。
第6代iPod touch將相機、處理器及記憶體升級,並新增128GB容量;2019年5月28日推出的最後一代(第7代)iPod touch,提供32GB、128GB、256GB容量,配備A10 晶片,可實現沉浸式的擴增實境體驗和群組FaceTime。於2022年5月11日宣布停產「賣完即止」,iPod系列正式走入歷史。
蘋果全球行銷資深副總裁Greg Joswiak表示,「iPod將音樂帶給數億使用者的方式,不僅影響了音樂產業,更重新定義探索、聆聽和分享音樂的方式。如今,iPod 的精神將以不同形式永存。」
他表示,如今「欣賞、探索和體驗音樂的最佳方式」,可從iPhone到Apple Watch再到HomePod mini,以及Mac、iPad和 Apple TV搭配使用。
▪ 【快報】等到了!iPhone 14系列4款全外洩 4重點網友愛這款「背部很乾淨」
▪ 【周報】IE不能動…還有什麼值得我心痛!爆乳鋼琴家開衩秀琴藝
▪ 加速崩跌!比特幣失守2萬美元大關 2020年底以來首見
▪ WiFi是iPhone耗電元凶? 網推1招最省電、遇2狀況才需關WiFi
▪ iPhone插進去會嚇醒!日清出「手機杯麵充電器」太逼真 鐵粉跪求開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