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大陸海底撈「特殊服務」害慘台灣! 店員坦言:壓力大到想離職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 讓 AI 編舞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 (林政億/攝)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 (林政億/攝)

【撰文/Stella Tsai】

排練滿檔的鄭宗龍,打開背包就是一疊厚厚的工作用分鏡表(Storyboard),是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的討論細目。從編舞、影像、音樂,依時間軸仔細分類,中日對照;除了編舞,《波》的音樂、影像與科技互動都由真鍋大度操刀,互動程度遠高過往日的作品。

早在去(2022)年《霞》之前,鄭宗龍就開始醞釀《波》的創作種子。當時他注意到里約奧運閉幕上經典的〈東京八分鐘〉橋段,對於裡頭AR的競技身體深感著迷,也進一步對創作者真鍋大度產生興趣,對於他運用程式製作並驅動人體的漫畫感印象深刻。他曾在訪談文章中注意到,真鍋大度很在乎作品有沒有成功將能量傳遞給觀眾,「這與我的編舞理念是有連結的,我也希望舞台上的一切能完整地傳達給觀眾。」

鄭宗龍主動寫了一封信給真鍋大度,希望能結合身體與影像科技,讓雙方的能量傳遞並擴散到觀眾身上,增加觀賞的體感。想不到真鍋大度一口答應,於是鄭宗龍在疫情期間飛了一趟東京,先看了藝術家手上大量的錄像素材,包括人體九大關節運作的數據資料,以及身體在虛擬空間裡的各種形變和移動,那些超乎人體工學、又不過度失真的可能性,打開了鄭宗龍的腦洞。兩人的初次碰撞充滿了火花,也是在那時,真鍋大度拋出了「AI編舞」的想法,正式開啟《波》的創作旅程。

鄭宗龍從科技的震盪、舞蹈的情緒推送、音樂在空間裡跳動的浸染,到劇院裡舞台上對觀眾席發出的能量感染,收束成「波(Wave)」的概念,定為主題;而真鍋大度也立刻理解,並同意這個創作起點,雙方接著從各自的工作範疇分頭進行。

「你覺得『波』是什麼?」鄭宗龍在排練時屢屢拋出這個問題,試著藉腦力激盪蒐集波的可能性。不管是粒子的運動、波粒二象性等物理性詮釋,還是無形的能量模擬,都讓他看到舞蹈與觀眾之間的強烈連結。從表演穿越空氣、推送至觀眾席的感動,到視覺、聲響相互擾動創造的能量波動,傳送到舞台下刺激觀眾的感官;波彷彿是一道無形的繩索,拋出去、試圖在空氣中繫住相合的頻率。一如始終在學習的AI,試著透過學習、逐漸靠近真實人類的樣貌。

「如果我修改了AI的編舞,那這支舞還算是AI編的嗎?」鄭宗龍認為,讓觀眾能清楚分辨舞台上是真人或AI是重要的,在這個前提下,維持雲門的風格核心與舞者身體表現,則是他作為編舞家的功課。

循著AI的邏輯模式,要讓AI編舞,首先得讓它「學會」這件事。鄭宗龍並不打算漫無邊際地從世界各地撈來舞蹈影像餵進AI的資料庫,他反倒想給AI編舞家一點限制,讓它遵循雲門的動作脈絡進行編創,讓這支舞不至於偏離雲門風格太遠,並能與主要的編舞家鄭宗龍的編舞放在一起,兜成一支完整的舞作。

去年底,他開始從過往的經典舞作歸納出屬於「雲門」、「鄭宗龍」的運動方式,不管是跨的運動螺旋、圓的運動、甚至是關節的運動,他仔細從過往經典作品挑出符合這條脈絡的舞蹈畫面,作為數據資料餵給AI。

隨著創作逐漸邁入尾聲,鄭宗龍讓自己專注在身體的思考,並結合真鍋大度的視覺、音樂與科技,一起創造最大的「波」。當創作的齒輪逐漸扣合、推動舞作,成為震盪觀眾心弦的波。對他來說,這就是藝術最可貴的地方。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9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台灣表演藝術推手 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80歲辭世

男子滑倒臀部著地 多年後腰痛到無法舉步上下車

池上藝術節擁稻浪 雲門共舞天光

比SOMI還吸睛!舞蹈老師人氣高到有自己的舞台直拍 光頭舞者超會扭跟女人比性感

相關新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 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 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 持續前行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劇場綠皮書》 翻轉劇場未來的契機

英國各國家劇院、重要藝術節慶、商業劇場到各規模表演藝術團隊,紛紛宣告採用《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進行永續實踐,影響力擴及歐陸各國。在後疫情時代,「永續推動」在全球各產業不僅已成為無可迴避的責任,更是表演藝術迎向產業轉型的關鍵機會。

「反奸」、還是「黑化」?——傳統經典通往當代的心理路徑

今年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的「2023看家戲再現」,有兩齣作品不約而同地以人物性格的丕變,作為全劇重要的情節轉捩點——薪傳歌仔戲劇團《陳世美.反奸》、一心戲劇團《孫臏鬥龐涓》。這兩齣戲分別以陳世美和龐涓為主角,當主角反奸、魔化的那一刻,也為戲劇情節帶來重大的轉折與衝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