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道施工慘劇…台電上空電纜掉落釀1死4傷 驚悚瞬間全拍下

台東一資源回收場傳火警…廢墟中驚見F-5E戰機機體 空軍司令部回應

出席洪孟楷競總成立大會 韓國瑜:他就像八寶飯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專訪青藝盟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左起:黃悅娥、林芳羽、余浩瑋、何一梵。 (郝御翔/攝)
左起:黃悅娥、林芳羽、余浩瑋、何一梵。 (郝御翔/攝)

【撰文/吳岳霖】

從2014年的「風箏計畫」到2022年的「牽風箏的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余浩瑋面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開始從個人投入,擴散到專業人士加入與師資培訓,橫向擴展也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少年獲得戲劇的影響。

橫向擴展:從「自我表達」開始的訓練

2017年,余浩瑋將這類藝術教育從「安置機構」轉到「中介教育學校」,希望能提早接觸到特殊境遇青少年,改變他們的生命經驗。那時也開始尋求合作夥伴,而與他合作很長時間的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何一梵老師。

平常多半是面對大學生、研究生的大學教授,何一梵笑說:「我二女兒現在才高一,因此前兩年還是國中生叛逆的階段。所以我去那邊上課,覺得非常熟悉。」他將自己對莎士比亞研究的專業,轉化成一套閱讀劇本的課程,旨在讓青少年可以「好好說話」。而這套課程始於2016年,何一梵受學生邀請到桃園龜山國中帶領戲劇課程,於是從自身經驗出發,認為台灣社會中的許多大人仍不善於表達意見,往往流於情緒煽動、隱忍不說等,若要邁向更健全的公民社會,其中一個條件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好好說話」。同時,也從西方教育系統看到我們所缺乏的「修辭學」相關學習。

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台詞寫得很好,翻譯成中文都還是很有道理,於是有了好的話讓學生可以說,然後就可以先去體會什麼叫『好好說話』。」他將部分台詞拿掉,讓學生填空,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人、基督徒等名詞,可以連結到自己關心的被壓迫族群,可能是同志、可能是原住民。何一梵表示,在過程中也開始出現預期之外的答案,例如國產車、御宅族等,都反映出每位學生各自的生命經驗。他認為:「能夠開始表達自己的委屈,然後說出來,那是一個很簡單的開始。我希望可以再延伸下去,有一天他就可以體會到『好好說話』。」

向下扎根:引入專業與培訓師資

數年下來,余浩瑋漸漸從他主要帶領的嘉義民和國中慈輝分校的學生身上看到回響,於是開始思考如何將「風箏計畫」擴展,讓全國11所慈輝班都有這樣的資源,他說:「像『慈輝班』這類學校在全台灣有11間,如果可以把這邊好的經驗擴散給其他學校的話,或許可以影響更多小孩子的人生軌跡。」

2022年,他邀請吳靜吉博士出任總顧問,以教育知能、青少年心理與教育戲劇為主軸,搭配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楊振甫、國立臺灣大學葉丙成老師、國立臺南大學林玫君與王婉容老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容淑華老師,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共同設計教學方針,培訓一批有熱忱投入中介學校戲劇教育的「牽風箏的人」。最後,進行複審,從100多人中選出40個人,並希望他們能至少服務兩年。

其中兩位老師林芳羽與黃悅娥,都有戲劇相關背景,卻也有明確差異。

林芳羽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表演,之所以參加培訓,是因為大學時曾組織學弟妹們到偏鄉帶戲劇營隊,感受到戲劇教育的重要性,而透過青藝盟更有組織化的課程,包含應用戲劇、戲劇治療等角度再次切入,希望將所學匯集起來。

她說:「原本在學校念的是表演,受的訓練是怎麼成為專業表演者;可是戲劇教育更重要的是,這些青少年需要什麼,所以我要看見他們的需要,然後去調整。很有挑戰性的是,要從自己受過的表演訓練中取材,先是拆解出訓練背後的意圖,再依照孩子的需求去重新設計活動,經過實際嘗試後,找到最適合的課程內容。」

黃悅娥則同時有戲劇與輔導兩種教師資格,並在畢業後曾到教育部工作,執行過政策端的業務。她最初體認的是:「怎麼會有人就是跑得比政府還要前面?」她指出,這樣的計畫在真正進到學校後,可以補足政策上面尚未實際落實的面向,並且更全面關注教學現場。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將自己的戲劇、輔導兩條線並行並實際應用。她目前在北部的中學擔任代理老師,每週固定時間到花蓮秀林帶慈輝班學生,為了實踐教育的理想與熱忱。

無論是林芳羽、或黃悅娥到教學現場,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素材庫」的概念。黃悅娥表示:「素材庫要夠大,才能夠臨機應變。實際操作的時候,的確會在當下發現一些小朋友身上的議題,但他可能不善於表達,那就必須因應每個小朋友的狀況,用各種方式去嘗試,找到最適合這個個案可以好好表達的方式。」而林芳羽則延續訓練意圖的概念,認為:「現在我只要知道學生需要的是什麼,就可以從我的素材庫去重新組合,或者是去找到戲劇活動的更多可能性。」

基礎建設:支持系統的建置

這類戲劇教育多以「社團課」的方式介入,也就是在慈輝班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於晚間進行約莫兩小時的課程。以目前青藝盟的師資編制,多數師資仍須舟車勞頓,例如林芳羽與黃悅娥都必須從台北搭車到花蓮。因此,余浩瑋想做的是提供長期且穩定的支持系統,其中包含提高鐘點費、固定的訪視與交流、課程記錄學生反應等,然後將這些記錄都轉化成數據,提供後續參考,建制所謂的「後台」。

對他們來說,都不只是提供戲劇教育給特殊境遇青少年,希望能重新梳理台灣的教育體制,更突顯他們是把特殊境遇青少年視為「青少年」,而無區隔,像是何一梵這套課程本就可以運用到所有青少年上,其理想亦是將此項概念擴展到寫作、說話等基礎教育。林芳羽與黃悅娥也把藝術教育視為「扎根」,雖在學校課程中比重不大,卻可在有限時間內達到啟蒙可能,進而影響教育環境。

青藝盟所做的是,讓戲劇啟發人的自我對話,作為認識自己的過程。因此,余浩瑋希望在兩年內把這11間學校真的運作起來(目前已有4所學校有師資投入)。他認為:「這些小朋友因為戲劇課去找到自己,讓大家能看得見,或許我們可以把累積的這一套模組或系統複製到不同學校。」

由此看來,青藝盟試著把握每位青少年的當下,無論他們的出身背景。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7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大愛搜尋者上映中 謝國樑:電動機車引導青年關懷獨老

台南學生的軟實力 用音樂、戲劇說台江2百年故事

遭公開服藥「趁機性交」細節 黃健瑋再發聲明強調清白

梅北國小台語劇「梅山鹹酸甜」 喚起觀眾回憶獲滿堂彩

相關新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 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臺中國家歌劇院:永續 在生活裡發生

臺中國家歌劇院(下簡稱歌劇院),於2016年全區啟用營運,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矗立於台中市西屯區7期重劃區。歌劇院在建築理念、劇場相關設施、交通運輸、生活機能等方面,擁有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其他兩館截然不同的場館生態與營運思維,也促使其面對「永續議題」時擁有不一樣的進程與方法,主要可從建築與硬體設計、節目規劃與營運核心思維切入,反映出歌劇院的特殊性。

國家兩廳院:我們已在「永續」這條路上 持續前行

已營運超過35年的國家兩廳院(下簡稱兩廳院),不只是台灣第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指標,因此必須跳脫單純「演出場地」性質,強化公共性與社會影響力。從「人人、數位、有機、無牆」到「永續共融、韌性治理、智慧創新」的營運策略,其實都是藉策略的延續、盤點與整合,去回應一座劇場、或是不只是劇場如何永續營運的可能。不過,兩廳院對於永續思維的出現要到2021年之後。以此為座標,透過回頭檢視、現階段盤點到未來規劃,既是在呈現「永續」於兩廳院發展的時代切片,也在找尋兩廳院在劇場永續與世界劇場的位置。

以ESG永續概念 營造企業與表演藝術的雙贏

近年來,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企業治理的重要議題。企業除了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益,為公司追求最大的利潤之外,還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兼顧利害相關者的權益,改善員工、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重視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隨著永續意識抬頭,國內外政府及投資機構以法規要求及各項永續指標評比,使得企業必須重視ESG的實踐與績效,降低風險,提高企業聲譽與價值。

《劇場綠皮書》 翻轉劇場未來的契機

英國各國家劇院、重要藝術節慶、商業劇場到各規模表演藝術團隊,紛紛宣告採用《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進行永續實踐,影響力擴及歐陸各國。在後疫情時代,「永續推動」在全球各產業不僅已成為無可迴避的責任,更是表演藝術迎向產業轉型的關鍵機會。

「反奸」、還是「黑化」?——傳統經典通往當代的心理路徑

今年由臺灣戲曲中心主辦的「2023看家戲再現」,有兩齣作品不約而同地以人物性格的丕變,作為全劇重要的情節轉捩點——薪傳歌仔戲劇團《陳世美.反奸》、一心戲劇團《孫臏鬥龐涓》。這兩齣戲分別以陳世美和龐涓為主角,當主角反奸、魔化的那一刻,也為戲劇情節帶來重大的轉折與衝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