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最新總統大選民調出爐!侯友宜、柯文哲支持度均上升 「這人」在兩份民調都下滑

困惑與懷疑 不該是青春期的主旋律——花樣、青藝盟與台灣青少年的戲劇教育

第22屆「花樣」獲全國第一名的衛理女中同學。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第22屆「花樣」獲全國第一名的衛理女中同學。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提供)

【撰文/余浩瑋(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盟主)】

身處在身心變化急速、頻率豐富振動階段的台灣青少年,主體的需求(關於未來的徬徨、人際相處互動、外在條件比較、自我情緒梳理等)被忽略卻是長久以來的現象。工商發展的現代社會,多數大人忙碌於工作,親子之間有質感的溝通很多時候成了奢求,走進青少年心中的途徑布滿障礙與困難,網際網路科技化的當代,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讓我們活得愈來愈像一座孤島。

相對於過去,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已有180度的翻轉,要求青少年努力讀書、考試找個好工作,已經不能當作成長的單一途徑或追尋目標。當每個人不再一模一樣了,原本內化在心中的各種規矩可能已無法適用,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面對生命各種不同的大哉問?

現今的青春學子只要透過網路或手機就能探索許多未知的領域,「抖音一響,父母白養」這句玩笑話除了消遣與挖苦,也似乎成了預言般的隱憂。因為看見孩子們離不開手機,而開始擔心他們過度沉迷、擔心與現實生活失去連結甚至因此感到焦慮。如何讓青少年不在茫茫網海中的花花世界裡迷失方向,確實也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道新題,等著我們來面對並化解。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就如同這幾年人類面對COVID-19一樣,封控、清零並不是對應的方法,我們該如何和引導孩子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裡與網路科技共存,需要的是環境能給予理解、接納與陪伴。面對病毒我們可以用疫苗來製造抗體來保護;建立青少年良善與正向的價值觀,從教育開始、從藝術著手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解方。

說到接觸藝術,同溫層之外的多數人仍會有憂慮,但我們可以靜下來思考,擔心孩子接觸藝術會影響正規課業,或是害怕孩子們會把藝術當作生涯發展的選項。在國民教育裡安排體育課的重點,是在建立運動的習慣與保持身體基礎的健康動能,從不是為了要把孩子們當作職業運動員來栽培——若我們用看待體育課的相同角度來看待藝術課程或社團活動,會不會有更多不同的理解與可能?

藝術是成長的媒介 課本之外才是生命真正的考題

台灣的青少年戲劇活動蓬勃發展源於1998年文建會主辦的「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推動者吳靜吉博士認為當時成人劇場與兒童劇場的發展已非常穩健,但屬於青少年的東西是相對弱勢,因此吳博士提供了一個概念:「讓青少年用自己的話來演自己的故事」。

直至2006年止,期間由紙風車劇團舉辦的「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帶來的影響可見一斑。除了是向青少年推廣表演藝術的重要活動之外,日後更孕育出嘉義「阮劇團」這樣一個重要的藝文團隊。而2001年起由張皓期發起舉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則是以高中戲劇社為主體,深耕大台北地區青少年戲劇社團的教育與推廣。2006年起由青藝盟接續舉辦,以民間團體的身分串聯各界資源,並將活動拓展為全國性的活動,至今已邁入第23屆。

把世界地圖攤開來看,許多國家在教育系統裡已將藝術教育視為國民的基本教育,透過音樂、美術或是戲劇,作為啟發青少年或兒童自我探索的重要媒介,引導孩子及早接觸藝術,在建立形塑自我的關鍵時期,讓藝術帶來的美好能深植內心。其中,歐美國家的中小學教育系統更將戲劇教育的推行列為正式課程,為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尋求有效的陪伴成長方式。

也因為戲劇是一門集眾人之力造夢的藝術,在劇場工作中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與人相處、互動,在自己負責的部門崗位中發揮自己的所長,與他人合作學習體諒、包容與負責任——這更是在數位浪潮發展的時代裡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經驗。以劇場作為與青少年接觸的媒介可以做到能力的啟發培養,透過角色扮演的過程,學習表達與換位思考的創造力。而劇場內多元分工的特性,亦能藉由燈光、音效、服裝化妝、舞台設計等專業知識,提供參與者探索興趣的方向。戲劇的行政與行銷工作更能與就業的能力結合,讓擔任這項工作職務的青少年有機會提早接觸出社會的工作文化。

「花樣」讓青少年擁有自由意志與主體性

由青藝盟接續主辦「花樣戲劇節」之後,每一屆會提供長達半年的專業劇場幕前與幕後培訓,青藝盟安排相關課綱規劃,開設表演、導演、編劇、服裝、化妝、燈光、音響、舞台等課程,並邀請各領域的專業師資為全國各地的青少年授課,如王小棣、曹瑞原、湯昇榮、鴻鴻、那維勳、鄧九雲、陳彥斌、陳潔瑤、陳雪甄、李育昇等,都是歷年來的專業講師與評審。

也和北藝大戲劇學系合作,由何一梵老師媒合戲劇系學生為每一個參加「花樣」的高中戲劇社擔任「戲劇顧問」,在創作的前期與過程中提供觀點與建議。青藝盟也會為每一個團隊安排一位曾經參加過花樣的學長姊擔任團隊直屬陪伴,從旁輔導、協助、分享各種面對家長、學校與同儕之間會面臨到的溝通問題與經驗,給予同學們最需要的陪伴。

每屆花樣都有不同的創作主題,帶領參與的青少年認識自我、思索生命與社會的重要議題,從環境、歷史、教育、勇氣、愛與獨立,進而探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透過戲劇創作和講座導入多元文化課題,帶領年輕人探尋各類的公共議題,啟發思考力並貼近社會脈動。

每年7月,通過選拔的全國前10強團隊,也會帶來自編、自導、自演長達60分鐘的原創作品,並且擔任台前、幕後所有工作崗位,讓所有參與的青少年擁有各自的舞台,合力完成演出。

每一屆花樣的頒獎典禮則是為戲劇節畫下尾聲的重頭戲,每年會頒發最佳導演、男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技術團隊等20個獎項,讓青少年能獲得榮耀及肯定。近年來包含行政院長、文化部長、磊山保經董事長、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聯電基金會等公部門與企業代表,更是親臨現場給予孩子們肯定與鼓勵,也藉此孕育了許多台灣重要的藝文新世代,有些人走上劇場之路創立劇團,有人獲得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有第一位進入哈佛戲劇研究所的台灣學生、還有雲門舞集的舞台監督等。這些在社會各領域嶄露頭角的「花友」們在各處開枝散葉,豐富台灣的藝文土壤。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影/行政院文化獎頒獎 史豔文藏鏡人為黃俊雄放下60年恩怨

苗栗縣長座車闖紅燈 鍾東錦:代表團隊致歉並代繳罰單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成立25周年 串聯藝術共鳴及人文善流

西川淑敏任名古屋觀光大使 深化台中國際藝術觀光

相關新聞

Q1: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 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若你想像一個適合創作、欣賞和討論藝術的社會,並且列舉這社會的特色,寫成清單,清單上應該會有一行是關於「自由」。如果我們連自由的思考和表達都無法,那藝術恐怕只是奢求。

前台督導:以柔克剛的「仙女」 守護每一場觀眾

對觀眾而言,到兩廳院欣賞演出的記憶,可能是表演的內容、演員、舞台,或是水晶燈、綠牆、沙發……然而,能讓每場表演順利進行、粉絲們也安全無虞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有大約30位點工(註)、志工在場館的各個據點照顧著大家。而他們網絡的中心,就是我們暱稱為「仙女」的前台督導們。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 讓 AI 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頭上,身體與虛擬的關係是什麼?在機械創造中,人類的創新又有什麼獨特意義?編舞家將透過《波》給出他現階段的答案。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 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

「混種」歌劇中的純粹 《天中殺》映照出的台灣意象

歌劇《天中殺》改編自黃靈芝同名短篇小說,在台灣中生代歌劇主創群的巧手下,雜揉入多種本地語言及多元的音樂風格,雖名曰「混種」歌劇,實則從過往近半世紀的台灣社會中咬下了一塊生猛鮮活的庶民生活映像。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專訪青藝盟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從2014年的「風箏計畫」到2022年的「牽風箏的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余浩瑋面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開始從個人投入,擴散到專業人士加入與師資培訓,橫向擴展也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少年獲得戲劇的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