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運跆拳道/林唯均為台灣奪下一面銀牌 抗韓失利哭了:就差一點

最新總統大選民調出爐!侯友宜、柯文哲支持度均上升 「這人」在兩份民調都下滑

擁有夢想 才成為自己——演員余品潔的成人之路

余品潔 (Rafael Wu/攝)
余品潔 (Rafael Wu/攝)

【撰文/吳岳霖】

走進嘉義女中禮堂,折疊鐵椅被展開,然後排列整齊,並區隔出年級、班別,秩序儼然。唯一超越這裡秩序的是余品潔,再也掩不住興奮,爽朗的聲音成為裡頭的回聲——亦是此時的回身,她指著舞台,說是之前話劇社上社課的地方;然後又從面對舞台右手邊的45度角往前指,說是當年高一的她,看到社團學姊介紹話劇社,她覺得好好笑、好想參加的那個角度。

高中前從未接觸過劇場的余品潔,加入話劇社無疑是她的戲劇啟蒙——從那個看學姊表演的視角開始,逐漸成為那個視角裡的表演者,在不同舞台。

社團 讓她認識「夢想」的模樣

從升學導向的私立國中到嘉義女中後,余品潔才意識到「社團」的存在。

但社團對她而來說更像是個考驗。她說:「我只擅長『讀書』,可是只要一去其他領域,像是體育這些跟課業無關的事情,我會很不安。」只是當她攤開嘉義女中琳瑯滿目的社團清單時,卻很矛盾地把需要上台的吉他社跟話劇社放進選項——將話劇社放進選項內,連她現在回想也找不著原因。

她說起第一次社課,老師要她們發揮想像力,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已經過了20多年,我有時候想起這句話,心還是會跟著一起震動。就是一個15歲的生命,有個人說:我們現在不用翻開課本。」於是,她演了一只熱水瓶,熱水滾了就會嗶嗶叫。當時得到的掌聲,讓余品潔知道不只是成績好、會運動等領獎狀的事情才能站上舞台、獲得嘉許。

另一個經驗是後來去參加「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不再有題目也不會有標準答案,讓余品潔開了眼界,她也說,以前生活非常封閉,但因為要先到高雄初賽,然後到台北參加全國決賽,這些都不只是上台表演,而是得去規劃,然後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讓她對「全國」這個詞彙開始有更清楚的模樣。

「我太喜歡話劇社了!那時候有種叛逆的感覺,因為我國中很乖,上高中之後才發現我的意見是重要的,然後我想的事情是重要的。」形容自己像「脫韁野馬」的余品潔認為:「我接觸戲劇之後,開始理解不是只要考好考試,我開始在意人做的行為、行動。」

此時的余品潔開始重新拆解自己過去的世界觀,以前的她只有「考上好大學」這個「目標」,但「話劇社」讓她認識「夢想」到底是什麼。

實踐夢想 成為余品潔

余品潔其實在「升大學」時矛盾的卡關。

北藝大獨立招生時並未順利錄取這個趨近於「夢想」的選項,但終究是好學生的她在指考時考上政大歷史系,不偏不倚地回到過去的「目標」。她覺得當時的青少年把「大學」視為一個門檻,跨過去就決定了未來。當時的她並未將情緒的失落表現出來,再加上錄取政大獲得的肯定,還是讓她感受到優越。只是,唸了一年的政大,終究還是去了北藝大——當時的余品潔,不只是「認識」自己的夢想,也開始「建構」自己未來的模樣。

至於,18歲就決定與在戲劇比賽認識的汪兆謙等人在嘉義創立「阮劇團」,想的或許不是純粹做戲,也沒想過要經營觀眾與劇團,更多的是自己成長以來的某種情懷,然後將其延續。所以他們刻意在週三不排課,從北藝大返回嘉義帶社課,余品潔說:「說真的也沒有教他們什麼,才剛從戲劇系學了兩、三年而已,其實就是『分享』。」然後集結嘉義地區的高中職戲劇社,在暑假一起公演。

等到大學畢業、搬回嘉義後,余品潔才開始爬梳自己的生命歷程,發現自己被戲劇啟發,她說:「夢想、個人、想像力、創造力、幽默感、團隊合作,這些都是在接觸戲劇之後帶給我的事情。」這也影響阮劇團後來接觸到影響.新劇場的呂毅新後,決定將青少年生命故事搬上舞台,做了超過10年的「青少年劇場」,回應的或許是10多年前的那個自己。

「我覺得在接觸戲劇的那一剎那,並不是我愛上戲劇,是這件事情給我一個肯定,很小、很小的肯定,就讓我的青少年的顏色開始不一樣,然後我開始想我的夢想,然後我以後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余品潔如是說。

與其說是實踐夢想,現在的「余品潔」是從擁有夢想的那一刻才開始成為的。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泰版「櫻桃魔法」CP超有愛!突然講出這地名驚呆翻譯

政大地政60周年 曾經六都財長都是系友

戲劇帶有自殺情節 調查顯示:播出後模仿行為比例增加

雄鷹籃球隊總監親自任教 政大首創運動學程明年初招生

相關新聞

Q1: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 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若你想像一個適合創作、欣賞和討論藝術的社會,並且列舉這社會的特色,寫成清單,清單上應該會有一行是關於「自由」。如果我們連自由的思考和表達都無法,那藝術恐怕只是奢求。

前台督導:以柔克剛的「仙女」 守護每一場觀眾

對觀眾而言,到兩廳院欣賞演出的記憶,可能是表演的內容、演員、舞台,或是水晶燈、綠牆、沙發……然而,能讓每場表演順利進行、粉絲們也安全無虞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有大約30位點工(註)、志工在場館的各個據點照顧著大家。而他們網絡的中心,就是我們暱稱為「仙女」的前台督導們。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 讓 AI 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頭上,身體與虛擬的關係是什麼?在機械創造中,人類的創新又有什麼獨特意義?編舞家將透過《波》給出他現階段的答案。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 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

「混種」歌劇中的純粹 《天中殺》映照出的台灣意象

歌劇《天中殺》改編自黃靈芝同名短篇小說,在台灣中生代歌劇主創群的巧手下,雜揉入多種本地語言及多元的音樂風格,雖名曰「混種」歌劇,實則從過往近半世紀的台灣社會中咬下了一塊生猛鮮活的庶民生活映像。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專訪青藝盟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從2014年的「風箏計畫」到2022年的「牽風箏的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余浩瑋面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開始從個人投入,擴散到專業人士加入與師資培訓,橫向擴展也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少年獲得戲劇的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