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下周三東部有感...粉專:小犬颱風不排除變「猛獸」 觀察共伴效應

圖解衛生所缺醫危機 「不山不市」地區2原因最慘

聯合報社論/檢調別當打手,該查真正「綠壞蛋」了

李慈湄:走進無邊的聲響世界 建構聽覺文本

李慈湄 (李佳曄/攝)
李慈湄 (李佳曄/攝)

【撰文/張瑋珊】

李慈湄在從事劇場聲音設計工作後,如何觸發聽覺感知的張力成為她心中反覆思考的問題,而新點子實驗場《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的作品源起,來自於2020年所發展的《凝結歷史殘響:臺灣洞穴的感知敘事》聲音計畫,透過洞穴空間放大聲音張力所帶來的聽覺經驗,讓她思考:「我從怎麼去『製作』這件事,轉向『如何去聽?』」

延續洞穴聲音計畫產生的反饋,如何運用感官去處理觀眾的聽覺角度,到底聽到了什麼?接受到什麼資訊?對於人體感官捕捉外在動態、人類生存環境快速變遷等因素好奇下,也就成為李慈湄創作期間的自我提問。另外,當時進行田野調查時大量接觸礦工,強烈感受到人類社會的某種生存狀態,包含著採集資源的使命,進而促使身體產生大量勞動性等。

李慈湄從階級觀點來衍伸礦工具生存狀態的勞動特質,思索如何透過聲音描繪出這層意涵,成為本作的重要課題;且因過去她曾為社運文化工作者的身分,書寫底層故事則成為創作前期的明確輪廓。在製作期前後陸續加入合作夥伴後,他們再把整個問題的框架梳理得更清楚,很快的,她決定要透過聲音文本的一部分,由文本來說故事,刻畫出當代聲音劇場的形式。當代聲音劇場創作並沒有一定的規則或案例去依循,她便順著演員創作的聲音作為素材,將文字語音編織為聲音,再透過聲音產生的特質去發展,例如節奏感,被當作一種器樂聲響去延伸,「文字被唸出來後,聽起來就像聲音,觀眾看完整個作品不會覺得像文本劇場,反而會覺得像聽了一整場的音樂或聲響表演。」李慈湄說。

有趣的是,作品中兩位演員的實驗過程,他們拋開台詞詮釋,從語音找到身體的動力,而這個發展不僅止於發展聲音而已,更讓李慈湄覺得驚喜的是,「因為我們已拋下詮釋語言的意義,透過語音動能,進而帶動身體動能,居然能夠扣回所表現的主題,並讓觀看方式有所連結,讓我們覺得很有趣。」例如隨著念某段話,部分文字念起來特別有感覺,演員可能會重複或是變化這些字,再加上身體的動作,然後就做出人類變成機器運動的形象,透過演員所創造的韻律性,李慈湄再接續編曲,使用電子音樂鋪敘,並根據人聲與文本架構發展來設計聲響質地,進行一連串串接、支撐,或是帶出指向性的戲劇張力。

李慈湄侃侃而述:「雖然說我是聲音創作者,但這次大量處理文字這件事,也帶給我很大的刺激,文字本身就是聲音,而這個作品名稱是『聽起來像聲音』,其實當我們閱讀時,腦中就會有聲音。我發現現今社會文字運用已偏向短影音或媒體,可能就一兩行字,但我在唸這些字卻沒辦法聽到聲音,最大因素來自於這些文字不是以語音作為出發,而是以視覺出發,特別是我們使用很多簡語,例如政確,也就是政治正確,完全從視覺去進行縮寫。」

對於她來說,希望能藉由聲音所建構的世界觀刺激觀眾感知,並能從中領略抽離文字符號後的人聲語音,帶領聽覺視野邁向另外一種聲響層次。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強化社群宣傳!賴清德6天發布5支短影音 下令民進黨全跟進

民進黨關切社群戰 賴清德盼立院黨團強化短影音宣傳

當代傳奇劇場奇幻音樂劇《女神‧西王母》 駕臨衛武營

「愛馬仕 飛馬行空(ON THE WINGS OF HERMÈS)」一場富有詩意的奇幻劇場

相關新聞

Q1:藝術的自由到底涉及哪些東西? 反思藝術的「預設」 打開更有趣的世代

若你想像一個適合創作、欣賞和討論藝術的社會,並且列舉這社會的特色,寫成清單,清單上應該會有一行是關於「自由」。如果我們連自由的思考和表達都無法,那藝術恐怕只是奢求。

前台督導:以柔克剛的「仙女」 守護每一場觀眾

對觀眾而言,到兩廳院欣賞演出的記憶,可能是表演的內容、演員、舞台,或是水晶燈、綠牆、沙發……然而,能讓每場表演順利進行、粉絲們也安全無虞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有大約30位點工(註)、志工在場館的各個據點照顧著大家。而他們網絡的中心,就是我們暱稱為「仙女」的前台督導們。

鄭宗龍: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 讓 AI 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在這波人工智慧的浪頭上,身體與虛擬的關係是什麼?在機械創造中,人類的創新又有什麼獨特意義?編舞家將透過《波》給出他現階段的答案。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 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

「混種」歌劇中的純粹 《天中殺》映照出的台灣意象

歌劇《天中殺》改編自黃靈芝同名短篇小說,在台灣中生代歌劇主創群的巧手下,雜揉入多種本地語言及多元的音樂風格,雖名曰「混種」歌劇,實則從過往近半世紀的台灣社會中咬下了一塊生猛鮮活的庶民生活映像。

用戲劇牽起放飛的青春——專訪青藝盟 從「風箏計畫」到「牽風箏的人」

從2014年的「風箏計畫」到2022年的「牽風箏的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簡稱青藝盟)盟主余浩瑋面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開始從個人投入,擴散到專業人士加入與師資培訓,橫向擴展也向下扎根,讓更多青少年獲得戲劇的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