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跆拳道世錦賽 羅嘉翎連2年奪銀

中颱瑪娃緩慢前進 今天東、西半部天氣兩樣情

觸摸音樂的地圖 從點字樂譜客觀理解樂曲

鋼琴家許哲誠 (潘克定/攝)
鋼琴家許哲誠 (潘克定/攝)

【撰文/謝依庭】

對明眼人來說,文字與樂譜是兩種不同的符號,但對視障者而言,點字與點字樂譜雖有所不同,卻都是以符號的方式呈現。點字樂譜是為視障表演者所使用的樂譜,也就是將五線譜上的音與資訊轉化為點字譜系統。它的發明,可說是陪伴視障演奏者走向音樂之路的重要工具。

在未發明點字譜之前,視障者學習音樂的方式多是以聆聽加上背誦的方式進行。如此,總不免倚賴明眼人教師的協助才能完整地彈奏。但在點字譜的出現後,視障音樂家已幾乎能依靠譜上的記號,清楚地了解作曲家在音樂上所希望表現的樣貌。在這基礎上再搭配其他輔助方式,例如老師的錄音講解、示範演奏等方式,便能讓視障者的音樂學習之路更加完整。

熟練摸譜 跟明眼人看譜是一樣的

「由於視障者透過以『觸摸』的方式來理解樂譜的內容,故在摸譜之前,需先將所有的音樂術語、記號背熟才得以理解樂譜上的資訊。」視障鋼琴家許哲誠解釋,摸譜的過程可分為幾個步驟。除了熟記上述的記號外,摸譜時必須分左右手邊摸邊彈,也就是左手摸右手譜,右手摸左手譜。在確定音高位置的同時,也加入和弦、節奏與其他音樂記號、術語等。在點字譜益發普遍的今天,視障者大多在啟蒙學琴時,就從認識點字譜開始。因此視障者摸譜事實上就和明眼人看樂譜是一樣的。

點字譜同時協助視障者更深入理解音樂。許哲誠說:「點字譜對於詮釋音樂也有很大的幫助,就像我們讀一篇文章一樣,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來理解,而不是用別人的方式來理解。」因為領略到樂曲的完整面貌,視障者在學習新曲子時,才得以理解整首樂曲所表達的,進而有機會轉化為自己的音樂語言來做樂曲詮釋。

點字譜為視障者開啟了一扇門

然而,如同一般人會有慣用手的問題,點字樂譜的使用也勢必遭遇類似情況。許哲誠以自身的經驗分享:「我們通常邊摸譜邊彈,但是右手摸譜比較快,所以右手摸左手譜就容易很多,但是左手要摸右手的音,會很吃力。」確實,對於學習點字譜晚起步的視障者而言,點字譜雖然為必要的學習工具,但同時也出現兩難。許哲誠坦言:「如果有絕對音感的人,一聽就背起來了,用摸的就感覺比較花時間了。」

但無論如何,點字樂譜的運用,為視障者提供了獨立學習音樂的機會,使得擁有音樂天賦的視障者,也能在演奏的領域中,更自由的發揮。即使面臨許多現實面的挑戰,如轉譯志工不夠多、樂譜印製價格過於昂貴等,但另一方面,在數位設備的更新下,點字譜除了紙本外,也進化為數位點字譜的應用。另外搭配電腦軟體的輔助後,視障者在音樂學習之路上也展現更多的可能性。在逐漸共融的社會中,這個小的發明如同視障者的一道光,開啟了他們完全不同的人生,給予更多的機會!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3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動物派對啟發兒童想像 奇美博物館將推親子音樂會

「你是我的眼」公益藝術創作聯展 首日義賣所得逾30萬

中市愛之光園區籌募經費開培訓課 業者捐款助視障者圓夢

拉拉導盲犬人行道遇母子禮貌避讓!卻遭媽媽劈頭怒吼「默默閃到一邊超委屈」

相關新聞

擁有夢想 才成為自己——演員余品潔的成人之路

走進嘉義女中禮堂,折疊鐵椅被展開,然後排列整齊,並區隔出年級、班別,秩序儼然。唯一超越這裡秩序的是余品潔,再也掩不住興奮,爽朗的聲音成為裡頭的回聲——亦是此時的回身,她指著舞台,說是之前話劇社上社課的地方;然後又從面對舞台右手邊的45度角往前指,說是當年高一的她,看到社團學姊介紹話劇社,她覺得好好笑、好想參加的那個角度。

在限制中找自由——編舞家張可揚的課後舞蹈練習曲

生在千禧世代,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麻吉」,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開啟中午練球、放學練舞的高校生活。從司令台、操場到校園後門,都有他們青春的身影;舞蹈打開了他對自由的想像,街舞細節的雕琢更啟發他對身體自由的思考,也一步步將他帶往規訓外的人生。

李慈湄:走進無邊的聲響世界 建構聽覺文本

一路從劇場聲音設計、聲音創作計畫,到6月份即將首演的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看似自然而然的創作脈絡,讓李慈湄在角色轉換中梳理聲音創作的各種挑戰。2020年,她與編舞家林宜瑾、壞鞋子舞蹈劇場所合作的《吃土》,利用北管入樂,透過電子音樂的再詮釋,成功地在視覺舞蹈作品中掌握聽覺感官的話語權。此後,她便踏上以聲音創作為主體的浩瀚之路。

誰說站在光裡的才是英雄

小時候,每年除夕團圓飯前的一個重要儀式,就是看著父親小心翼翼裁了一條紅色長紙,然後用毛筆寫上:「河南范陽盧氏歷代先祖」,供飯、祭酒,然後送走「先祖」們。1977年,我還在唸國中,這一年父親過世,那一條墨筆紅紙的祖宗牌位不再出現在團圓夜的客廳。「河南范陽」4個字移到父親墳頭的大理石立碑上,說明了父親是范陽人後來客家於福建永定的歷代子孫。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台灣民歌音樂史中的藝師身影

社會文化發展與時代變遷有緊密的關係,不同時代背景的民眾擁有其當地文化薰陶的美學觀、藝術表現力與鑑賞力。傳統社會民眾生活普遍勤儉純樸,一些身障者在處事或行動時會遇到困難,但是有些身障者卻擁有更堅強的毅力與生命力。我們經常思考,為何有些視障者的音樂表現力特別強,不論是歌樂演唱或是器樂演奏,都能有精湛感人的表現,這應該是他們的樂感非常好,並且擁有勤練樂器的耐心、專注力與毅力。本文將分享視障者阿炳(華彥鈞)以胡琴泣訴其悲苦之情懷;陳達、楊秀卿透過彈奏月琴吐露心聲的感人樂章……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看到一個中年老外牽手一位年輕盲人總會令人納悶,我可以從別人的臉上看到疑惑:他們是什麼關係?那位老外是牧師嗎?或者他們是養父子?事實上我們是不尋常的一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