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 望向在地的未來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撰文/吳垠慧】

14年前,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以池上便當著稱、人口外流的米鄉;14年後,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透過「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下簡稱「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節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並醞釀出今日獨一無二的池上面貌,而這段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隱形力量。

凝聚地方共識、共感的藝術節

催生「池上秋收」的推手「台灣好基金會」,從2009年走進池上起,協助規畫和推動以四季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春耕野餐節、夏季辦桌、秋收藝術節和冬藏講座,秋收藝術節是當中規模最大的活動。文化活動的成形,始於池上鄉親的想法及需求,經雙方討論取得共識後,胼手胝足齊力共創出來的成果。

「『池上秋收』純粹是從農村生活長出來的點子,提案人是池上鄉親,並非受到哪一個藝術祭的影響。」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道:「基金會沒有預設想像和作法,也沒預料它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想建構的不是一個藝術節的概念,『池上秋收』是鄉親凝聚共識、共感的舞台,希望透過藝術節展現出他們的生活樣貌,希望大家喜歡、認同並且願意經常回到池上,這就變成它的風格,也是它難以複製的原因,功能遠大於藝術節。」

雖然稱作「藝術節」,卻只有1個節目、2場演出。(註)不同於一般藝術節規劃琳琅滿目的節目內容,「池上秋收」鼓勵人們在觀賞演出之外,能徜徉在池上的好山好水享受好無聊的放空,體會「慢」生活的步調。經過14年打磨,池上彷彿真有股魔力讓人不斷回訪,成了非池上人的「心靈故鄉」,而這也何以「池上秋收」5,000張票啟售即秒殺,基金會都不曾接納「多辦幾場或拉長活動時間」的外部建議:「因為這是老天爺賞飯吃的活動。」李應平說。

2022年「918地震」台東交通中斷,基金會沒有接到任何詢問活動停辦或退票的電話,觀眾以具體行動表達支持,背後也傳遞出對池上價值的認同。有別於一般藝術節每年忙著找策展人、找主題,「池上秋收」自始至終堅守一個價值:跟土地連結,「這是起點,也是未來能否永續的關鍵。當理念走在前端,舞台上不管放什麼節目都不違和,因為觀眾都是看到天地萬物合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天然舞台,這是在其他地方無法感受到的心靈力量。」

藝術節啟動的初心:想成為什麼樣的池上?

2009年,基金會在協助八八風災重創的嘉蘭村重建期間,來到池上這個保留175公頃稻田、沒有一根電線桿的美麗農村,當地不但有媲美國外鄉間的美景,還有共同經歷社區營造、大坡池保育、自發性農業轉型和推動「池上米」商標認證等公共事務後,而有強大凝聚力的池上鄉親。最初,鄉親對基金會的到訪並非熱情歡迎,而是有距離的觀察,「他們擔心是來圈地蓋農舍。基金會只是好奇:接下來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池上?有什麼是他們想做,而我們可以幫忙之處?」當鄉親提出希望給孩子更多藝文的韜養,可當地欠缺相關資源及網絡時,基金會得以發揮所長,雙方開啟四季深耘文化活動的合作。

「池上秋收」從2009年鋼琴家陳冠宇在收割的稻田一隅彈琴、觀眾免費在周圍欣賞開始,到2013年林懷民為池上創作《稻禾》由雲門舞集首演,從林老師的意見,打造專業演出的規格,包括:在田裡搭建演出舞台和容納2,500人的觀眾席、透過收費讓觀眾珍惜得來不易的活動體驗,邀請池上國中加入志工隊等。當運作機制逐漸步上正軌,基金會也開始轉移策劃活動的know-how給當地「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接手主辦活動的任務,秋收藝術節成了池上不分老少齊心參與的慶典,「鄉親也才意識到:這是我們池上的事情,不管有沒有基金會,我們都要辦下去。」至此,藝術節才真正落地生根。

「只要有技術就能做藝術節,但重要的是,是否有驅動在地能量?是否有人才培力?帶動地方產業提升?這都是藝術節需要檢視的問題。」

藝術節開啟青年返鄉的契機

台灣到處可見藝術節,希冀提振觀光,也寄望吸引青年返鄉。李應平認為,單靠藝術節、政策宣導或經費補助,都不會吸引青年返鄉,唯有「環境改變、有發展機會,人自然會回來。」不過,地方翻轉需要社區營造、地方轉型等各式各樣的驅動,像拼圖一樣慢慢拼進去,才有可能改變整體環境。

李應平觀察到,現代青年的想法有些改變:一是對返鄉的接受度較高;其次,對返鄉的工作想像也較開放多元;三是對生活的定義不同。

在總人口呈負成長的台東縣,池上是近年極少數移居人口微幅增加的鄉鎮。移居池上的青年包括二代返鄉、藍帶主廚等外來人口,皆因認同池上價值選擇落腳當地,即使做的是微型創業,「人多了就顯得很有活力」,返鄉青年擅於運用網絡連結,不只關心營生之事,更希望為在地多謀福利,「大部分的藝術節還停留在關注藝術節本身,而池上已經走在這條路上。」

註:「池上秋收」演出一共有3場,第一場只提供池上鄉親觀賞,另外2場才對外售票。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推動社區營造 桃園推6堂輔導課程「助拿25萬補助金」

彰化千人圍爐溫暖弱勢的心 基金會籲共襄盛舉

台灣天然染工藝躍國際 加拿大農曆新年藝術節展出

周大觀基金會送愛至印尼 阿富汗難民獲生命獎章

相關新聞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看到一個中年老外牽手一位年輕盲人總會令人納悶,我可以從別人的臉上看到疑惑:他們是什麼關係?那位老外是牧師嗎?或者他們是養父子?事實上我們是不尋常的一對。

觸摸音樂的地圖 從點字樂譜客觀理解樂曲

對明眼人來說,文字與樂譜是兩種不同的符號,但對視障者而言,點字與點字樂譜雖有所不同,卻都是以符號的方式呈現。點字樂譜是為視障表演者所使用的樂譜,也就是將五線譜上的音與資訊轉化為點字譜系統。它的發明,可說是陪伴視障演奏者走向音樂之路的重要工具。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一般人觸摸點字樂譜,即使手指觸感再敏銳,或者甚至張大眼睛仔細端詳,沒有學過判讀方法,任何人都無法從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碼。就如同看不懂五線譜,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不過,對於懂得漢字的人來說,有種樂譜看來熟悉卻又陌生。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 望向在地的未來

14年前,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以池上便當著稱、人口外流的米鄉;14年後,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透過「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下簡稱「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節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並醞釀出今日獨一無二的池上面貌,而這段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隱形力量。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