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賈永婕拿BP公關票挨轟!她爆演藝圈大前輩「特權正確使用方式」

繁星推薦1到7類放榜!錄取率62.71% 缺額人數文化最多、台大有10名

全台有感!9:45花東規模5.3地震 花蓮震度4級

青年為何出走 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咱ㄟ溝仔尾》 (陳佩芸/攝;施至謙/提供)
《咱ㄟ溝仔尾》 (陳佩芸/攝;施至謙/提供)

【撰文/楊富民(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文化組組長)】

近年開始出現移居與返鄉的風潮,這股風潮逐漸擴大,甚至影響許多青年。不過,當他們來到鄉村地區的時候,赫然發現,地方的文化能量、藝文資源遠遠比他們想像得還要豐厚;甚至長出與傳統認知的都會藝術有所區別,這背後有許多不同的脈絡,其中一個難以忽視的,即是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

另一種系譜——社區中的藝術、文化與表演

台灣的社造自1994年啟動,今日的文化部將社造政策分為1.0及2.0,其中前後各自包含兩期政策。社造1.0有第一期的社造始動與第二期的「新故鄉社區營造」,其中最重要的內涵,是凝聚對土地的認同、復振地方文化。

當時的工作面向,包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充實鄉鎮展演空間、輔導縣市建立文物館藏等等。這些政策的實踐,幫助許多社區成立自己的文物館、典藏館,一步步完整社區文史的保存。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即是宜蘭二結王公廟的「千人移廟」。

二結王公廟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近200年左右的歷史,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之一。他們在1990年代左右決議重建,但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下,當時的宮廟管理委員和居民們共同討論,決定將舊廟整棟保存,並「橫移」至鄰近,原址另建新廟。於是為保存舊廟,他們花了4年的時間,逐漸將舊廟的地基挖出;直到1997年,號召近1,200名居民共同合力,用著粗大的麻繩權當拉繩,原木作為滾輪,一點一滴地拉動舊廟到新址。舊廟後來遂成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展示的當地宮廟的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歷程。

第二期社造政策——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自2008年到2015年間,以社造行政化、社區文化深耕,以及社區創新實驗3大方向共同推動藝文社造。在社區文化深耕上,2008至13年間,產出文化保存記錄1,267項、影像記錄1,678卷,更是補助高達383場社區劇場。

383場的社區劇場少見於當代的藝術史中,也少有戲癮者知曉,甚至也非如我們想像中的「落地掃」或南北管那樣的農村戲劇系譜,它們不在黑盒子裡、不在舞台上,也不是由專門的演員演出,而是由社區的居民在晚上練習、排戲,並在廟埕與社區的活動中心廣場上展演;觀眾是鄰里、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圖能留在名為藝術的豐碑,只期待演出的過程中重新凝聚居民。

簡明而言,社造1.0、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前20年,為地方文化累積了豐厚的能量與成果,並培養藝術文化發展的土壤。

藝術與文化行動衝擊農村

走了20年的社造,從1.0跨到2.0之際,整個台灣社會也面臨到巨大的轉變。其中的高峰,即是2014年3月的學運。太陽花學運反映出解嚴後成長的一代人,從教育、文化和思想上更加明顯地有別於上個世代,且呈現出新一代的青年們對社會、地方進行實踐的迫切渴望。

當年文化部因應青年的期盼,同年的8月,在社區營造政策下制定了以青年為主的實踐補助——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該計畫直接開啟一波青年返鄉於地方實踐的風潮。直至2022年的今日,仍然成為青年返鄉╱移居至地方最重要的補助資源。文化部希望該計畫能成為青年們的「第一桶金」,幫助他們在走向地方,「突破農村舊制,創造活水」。

第一屆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藝文扎根類的首獎,即由黃鼎堯的「優雅農夫藝文特區—青年藝文深耕展演計畫」獲得。蹲點台南土溝村6、7年的時間,他們在2013年承租下村落裡荒廢近30年的皮包工廠,邀請藝術家、農民,將2,000坪範圍的廠區打造為農村的藝文特區,展示裝置藝術、音樂表演,之後更名為土溝農村美術館,期望同時突破僵化的農村想像和藝術疆界,打造一個另類的美術館。

之後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除了各項地方實踐的支持外,對於藝術文化的支援也力道未減,包含曾持續數年的「回桃看藝術節」、後來建立永晝海濱美術館的基隆星濱山、嘉義著名的阮劇團,以及東部極具代表性的山東野表演坊等……成為扶植地方藝文團隊的最重要資源之一,甚至也如同最初的期待般「突破農村、創造活水」,例如2018年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參與的社區劇場——《咱ㄟ溝仔尾》。

溝仔尾,是花蓮的舊城區,在花蓮縣政府的規劃下,將舊城區重要的記憶場所填平,並將打造成一處行人徒步商業區,參考巴黎的「香榭大道」,以「日出大道」為名。這樣的建設在當時引起縣民們的軒然大波。但是,政策已然不可逆,《咱ㄟ溝仔尾》便成為花蓮市老城區重建後的弔劇。由曾經營過娼寮的後代演出風化區的故事、當地的里長拍攝宣傳影片,同時培訓在地的青年們成為演員,將過往的記憶濃縮成兩小時實地售票演出,讓親身經歷過老城歷史的居民在已然消失的場所中,號召整個縣民們的記憶。

青村計畫之所以成為近10年來藝文工作者與團隊實踐地方最重要的資源,原因不脫於以下幾點:一、重訂青年的年齡,從20歲跨域到45歲之間;二、首次以獎勵金的方式支持實踐。某種程度上也是公部門首次拋開「主計治國」的思維,用更信任的態度面對地方工作的實踐者,以「獎金」鼓勵青年們在地方的實踐,減輕青年實踐地方繁瑣荷重的行政與核銷工作。

最後一點,則是將高額的獎勵金提供給「個人」。過往的補助計畫,習慣將相關的資源提供給社區發展協會、法人團體、政府立案的相關機構。在傳統的思維上,會認為這些團體較具備所謂的「公共性」,以及「群體性」,並且擁有「認證」。然而,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直接將10萬至120萬間的獎勵金補助給個人,進一步擴大個體實踐社會的可能性。

以上種種,加上本文限於篇幅未能提及社造2.0推動的其他政策,在近10年,又幫助了青年持續地在地方創造藝文實踐的高峰。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金門古寧社區飄年味 邀請名家書寫春聯免費送

瑞芳吉慶里深耕防災有成 獲頒防災社區認證

治療新冠也有城鄉差異?社區醫不敢用藥 村醫「抗生素」4件套全上

彰化竹塘水環境教育園區「祂」揭牌 全體無異議通過

相關新聞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看到一個中年老外牽手一位年輕盲人總會令人納悶,我可以從別人的臉上看到疑惑:他們是什麼關係?那位老外是牧師嗎?或者他們是養父子?事實上我們是不尋常的一對。

觸摸音樂的地圖 從點字樂譜客觀理解樂曲

對明眼人來說,文字與樂譜是兩種不同的符號,但對視障者而言,點字與點字樂譜雖有所不同,卻都是以符號的方式呈現。點字樂譜是為視障表演者所使用的樂譜,也就是將五線譜上的音與資訊轉化為點字譜系統。它的發明,可說是陪伴視障演奏者走向音樂之路的重要工具。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一般人觸摸點字樂譜,即使手指觸感再敏銳,或者甚至張大眼睛仔細端詳,沒有學過判讀方法,任何人都無法從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碼。就如同看不懂五線譜,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不過,對於懂得漢字的人來說,有種樂譜看來熟悉卻又陌生。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 望向在地的未來

14年前,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以池上便當著稱、人口外流的米鄉;14年後,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透過「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下簡稱「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節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並醞釀出今日獨一無二的池上面貌,而這段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隱形力量。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由豐原車站,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矮房夾著公路,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公路略有起伏,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除此之外,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而許多相遇,也是在當時展開——李秀珣,即在災後來到石岡協助重建,並從2000年起留居至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