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為何出走 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咱ㄟ溝仔尾》 (陳佩芸/攝;施至謙/提供)
《咱ㄟ溝仔尾》 (陳佩芸/攝;施至謙/提供)

【撰文/楊富民(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文化組組長)】

近年開始出現移居與返鄉的風潮,這股風潮逐漸擴大,甚至影響許多青年。不過,當他們來到鄉村地區的時候,赫然發現,地方的文化能量、藝文資源遠遠比他們想像得還要豐厚;甚至長出與傳統認知的都會藝術有所區別,這背後有許多不同的脈絡,其中一個難以忽視的,即是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

另一種系譜——社區中的藝術、文化與表演

台灣的社造自1994年啟動,今日的文化部將社造政策分為1.0及2.0,其中前後各自包含兩期政策。社造1.0有第一期的社造始動與第二期的「新故鄉社區營造」,其中最重要的內涵,是凝聚對土地的認同、復振地方文化。

當時的工作面向,包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充實鄉鎮展演空間、輔導縣市建立文物館藏等等。這些政策的實踐,幫助許多社區成立自己的文物館、典藏館,一步步完整社區文史的保存。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即是宜蘭二結王公廟的「千人移廟」。

二結王公廟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近200年左右的歷史,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之一。他們在1990年代左右決議重建,但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下,當時的宮廟管理委員和居民們共同討論,決定將舊廟整棟保存,並「橫移」至鄰近,原址另建新廟。於是為保存舊廟,他們花了4年的時間,逐漸將舊廟的地基挖出;直到1997年,號召近1,200名居民共同合力,用著粗大的麻繩權當拉繩,原木作為滾輪,一點一滴地拉動舊廟到新址。舊廟後來遂成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展示的當地宮廟的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歷程。

第二期社造政策——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自2008年到2015年間,以社造行政化、社區文化深耕,以及社區創新實驗3大方向共同推動藝文社造。在社區文化深耕上,2008至13年間,產出文化保存記錄1,267項、影像記錄1,678卷,更是補助高達383場社區劇場。

383場的社區劇場少見於當代的藝術史中,也少有戲癮者知曉,甚至也非如我們想像中的「落地掃」或南北管那樣的農村戲劇系譜,它們不在黑盒子裡、不在舞台上,也不是由專門的演員演出,而是由社區的居民在晚上練習、排戲,並在廟埕與社區的活動中心廣場上展演;觀眾是鄰里、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圖能留在名為藝術的豐碑,只期待演出的過程中重新凝聚居民。

簡明而言,社造1.0、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前20年,為地方文化累積了豐厚的能量與成果,並培養藝術文化發展的土壤。

藝術與文化行動衝擊農村

走了20年的社造,從1.0跨到2.0之際,整個台灣社會也面臨到巨大的轉變。其中的高峰,即是2014年3月的學運。太陽花學運反映出解嚴後成長的一代人,從教育、文化和思想上更加明顯地有別於上個世代,且呈現出新一代的青年們對社會、地方進行實踐的迫切渴望。

當年文化部因應青年的期盼,同年的8月,在社區營造政策下制定了以青年為主的實踐補助——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該計畫直接開啟一波青年返鄉於地方實踐的風潮。直至2022年的今日,仍然成為青年返鄉╱移居至地方最重要的補助資源。文化部希望該計畫能成為青年們的「第一桶金」,幫助他們在走向地方,「突破農村舊制,創造活水」。

第一屆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藝文扎根類的首獎,即由黃鼎堯的「優雅農夫藝文特區—青年藝文深耕展演計畫」獲得。蹲點台南土溝村6、7年的時間,他們在2013年承租下村落裡荒廢近30年的皮包工廠,邀請藝術家、農民,將2,000坪範圍的廠區打造為農村的藝文特區,展示裝置藝術、音樂表演,之後更名為土溝農村美術館,期望同時突破僵化的農村想像和藝術疆界,打造一個另類的美術館。

之後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除了各項地方實踐的支持外,對於藝術文化的支援也力道未減,包含曾持續數年的「回桃看藝術節」、後來建立永晝海濱美術館的基隆星濱山、嘉義著名的阮劇團,以及東部極具代表性的山東野表演坊等……成為扶植地方藝文團隊的最重要資源之一,甚至也如同最初的期待般「突破農村、創造活水」,例如2018年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參與的社區劇場——《咱ㄟ溝仔尾》。

溝仔尾,是花蓮的舊城區,在花蓮縣政府的規劃下,將舊城區重要的記憶場所填平,並將打造成一處行人徒步商業區,參考巴黎的「香榭大道」,以「日出大道」為名。這樣的建設在當時引起縣民們的軒然大波。但是,政策已然不可逆,《咱ㄟ溝仔尾》便成為花蓮市老城區重建後的弔劇。由曾經營過娼寮的後代演出風化區的故事、當地的里長拍攝宣傳影片,同時培訓在地的青年們成為演員,將過往的記憶濃縮成兩小時實地售票演出,讓親身經歷過老城歷史的居民在已然消失的場所中,號召整個縣民們的記憶。

青村計畫之所以成為近10年來藝文工作者與團隊實踐地方最重要的資源,原因不脫於以下幾點:一、重訂青年的年齡,從20歲跨域到45歲之間;二、首次以獎勵金的方式支持實踐。某種程度上也是公部門首次拋開「主計治國」的思維,用更信任的態度面對地方工作的實踐者,以「獎金」鼓勵青年們在地方的實踐,減輕青年實踐地方繁瑣荷重的行政與核銷工作。

最後一點,則是將高額的獎勵金提供給「個人」。過往的補助計畫,習慣將相關的資源提供給社區發展協會、法人團體、政府立案的相關機構。在傳統的思維上,會認為這些團體較具備所謂的「公共性」,以及「群體性」,並且擁有「認證」。然而,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直接將10萬至120萬間的獎勵金補助給個人,進一步擴大個體實踐社會的可能性。

以上種種,加上本文限於篇幅未能提及社造2.0推動的其他政策,在近10年,又幫助了青年持續地在地方創造藝文實踐的高峰。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3年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金門古寧社區飄年味 邀請名家書寫春聯免費送

瑞芳吉慶里深耕防災有成 獲頒防災社區認證

治療新冠也有城鄉差異?社區醫不敢用藥 村醫「抗生素」4件套全上

彰化竹塘水環境教育園區「祂」揭牌 全體無異議通過

相關新聞

困惑與懷疑 不該是青春期的主旋律——花樣、青藝盟與台灣青少年的戲劇教育

身處在身心變化急速、頻率豐富振動階段的台灣青少年,主體的需求(關於未來的徬徨、人際相處互動、外在條件比較、自我情緒梳理等)被忽略卻是長久以來的現象。工商發展的現代社會,多數大人忙碌於工作,親子之間有質感的溝通很多時候成了奢求,走進青少年心中的途徑布滿障礙與困難,網際網路科技化的當代,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讓我們活得愈來愈像一座孤島。

給高中生的課外藝術練習

除了已編入學校制度的「社團課」之外,青少年還能前往哪裡揮灑對藝術的想像?本刊蒐集全台9項課外練習場,高中生請走→→→

擁有夢想 才成為自己——演員余品潔的成人之路

走進嘉義女中禮堂,折疊鐵椅被展開,然後排列整齊,並區隔出年級、班別,秩序儼然。唯一超越這裡秩序的是余品潔,再也掩不住興奮,爽朗的聲音成為裡頭的回聲——亦是此時的回身,她指著舞台,說是之前話劇社上社課的地方;然後又從面對舞台右手邊的45度角往前指,說是當年高一的她,看到社團學姊介紹話劇社,她覺得好好笑、好想參加的那個角度。

在限制中找自由——編舞家張可揚的課後舞蹈練習曲

生在千禧世代,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麻吉」,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開啟中午練球、放學練舞的高校生活。從司令台、操場到校園後門,都有他們青春的身影;舞蹈打開了他對自由的想像,街舞細節的雕琢更啟發他對身體自由的思考,也一步步將他帶往規訓外的人生。

李慈湄:走進無邊的聲響世界 建構聽覺文本

一路從劇場聲音設計、聲音創作計畫,到6月份即將首演的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看似自然而然的創作脈絡,讓李慈湄在角色轉換中梳理聲音創作的各種挑戰。2020年,她與編舞家林宜瑾、壞鞋子舞蹈劇場所合作的《吃土》,利用北管入樂,透過電子音樂的再詮釋,成功地在視覺舞蹈作品中掌握聽覺感官的話語權。此後,她便踏上以聲音創作為主體的浩瀚之路。

誰說站在光裡的才是英雄

小時候,每年除夕團圓飯前的一個重要儀式,就是看著父親小心翼翼裁了一條紅色長紙,然後用毛筆寫上:「河南范陽盧氏歷代先祖」,供飯、祭酒,然後送走「先祖」們。1977年,我還在唸國中,這一年父親過世,那一條墨筆紅紙的祖宗牌位不再出現在團圓夜的客廳。「河南范陽」4個字移到父親墳頭的大理石立碑上,說明了父親是范陽人後來客家於福建永定的歷代子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