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家警報響了!大雷雨狂轟「5縣市」 恐一路濕到這時

楊寶秀:不老搖滾魂 用鼓棒直球對決生命挑戰

爵士鼓手楊寶秀 (蔡詩凡/攝)
爵士鼓手楊寶秀 (蔡詩凡/攝)

【撰文/李時安】

近日WAKAMOTO若元錠的一幀廣告中出現了以往少見的搖滾女子身影,坐在鼓組裡的是75歲的楊寶秀,雙手握著鼓棒,黑上衣搭配墨綠色麂皮背心與金屬項鍊,燦爛的笑容讓她看來只有50來歲,實際見到本人後,雖然少了梳化及燈光加持,頭髮也斑白了些,但一開口說起話來,既聽不出被病痛蹂躪過的苦澀,也沒有社畜人生的力不從心,尤其她言談間的爽朗笑聲,總讓人抓不準眼前這人的年紀。

楊寶秀在50多歲時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友人建議下到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複診後,又發現腫瘤已擴散至腋下淋巴,遭受了雙重打擊的她,只坦然覺得自己「中獎了」。

上世紀90年代標靶藥物還未面世,與惡性腫瘤的戰鬥是慘烈的直球對決,傷敵一萬也得自損八千,手術、電燒、化學治療等手段花掉了楊寶秀將近一年的時間,也把她從原本為了生計奔波的日常中抽離出來,就在兩兩化療之間的復原期,有個念頭悄悄冒了出來:不然我去學打爵士鼓好了。

走過病痛 重拾年輕搖滾夢

鼓手的帥氣身影早在少女時期的楊寶秀心裡萌出芽來,她在1950、60年代的繁華台北長大,在那個美軍協防台灣的年代,常有許多傳奇樂團來台演出,與西洋流行音樂之間也只隔著一台收音機,在楊寶秀的想像中,如同職場中總是由大Boss坐鎮在辦公室最後方,樂團中最厲害的角色不是站在舞台前沿、眾所矚目的歌星,而是坐鎮在舞台最後方的鼓手。

即便是2022年的今日,打鼓依然被普遍認定為年輕人做的事,20多年前的楊寶秀雖然知道自己想學爵士鼓,但不知道上哪兒找老師,只好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到各音樂教室詢問,甚至拜訪了當時起步沒幾年的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未果,或者應該說沒人知道像她這樣的「熟齡」學生該怎麼教,就在失望之際,朱打教室櫃台向她介紹了一位擊樂科班出身的年輕老師——雙子二重奏的哥哥簡任廷。

楊寶秀從基本功學起,陸陸續續跟簡任廷上了幾個月的課,只不過化療一結束,她得回到職場,繼續原本的生活,打鼓這件事就這麼被放在一邊,直到10多年後的一個舞台夢,讓她燃起重拾鼓棒的念頭。

靠耳朵背譜 登上小巨蛋演出

2017年楊寶秀認識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了能夠登上小巨蛋舞台演出,她絞盡腦汁想著要靠什麼才藝在「仙角百老匯」演出中軋上一角,那個持著鼓棒盡情揮灑的自己就在這時再度浮現出來,因此她又找了老師開始學曲子,並在2018年靠著電影《七匹狼》主題曲〈永遠不回頭〉一炮而紅。

小巨蛋「出道」後,採訪及邀約相繼而來,有的來自朋友,希望她到老人公寓演出,也有來自連續劇製播單位的邀請,但楊寶秀心心念念的是舞台,比如她就曾向中國文化大學的中國音樂學系毛遂自薦,在2020年底的「華岡藝術之夜」與華岡弓弦、揚琴樂團的青年學子們同台演出,可惜對熟齡的表演素人來說,一是演出機會稀缺,二是能夠一起組團玩音樂的同齡夥伴太少,每次踏上舞台的經驗都得來不易。

採訪當天,一行人約在楊寶秀常去的練團室,她在手機中預先準備好了要分享的音樂,但在要把訊號送到音箱的過程中還是遇到技術困難,就在眾人七手八腳將播音問題解決後,楊寶秀一屁股坐上鼓椅隨著音樂打起節奏來,那是投機者樂團(The Ventures)的〈Wipe out〉,這作品因為出現在黃俊雄《雲州大儒俠》的配樂中,在台灣流行一時,也是許多老搖滾及老布袋戲迷的回憶。

打鼓時的楊寶秀非常專注,她不靠識譜學曲子,而是靠耳朵聽,一首一首背起來,哪個樂段搭配哪種節奏型、哪裡有個特殊節奏要打出來、哪個樂句走完後要過門等細節,都牢牢記在腦海裡,再與音箱送出的樂音合奏打出來,因為沒有一個自己的樂團,這應該就是她平日享受打鼓樂趣的方式了。

訪談間,楊寶秀大方邀請攝影師摸摸自己淋巴結被切除後的右臂腋下,也坦承當年拒絕了醫生重建乳房的好意,直面惡疾依然雲淡風輕,鎮日為了生計奔波也沒有失去靈魂,想學英文就去美語補習班應徵當櫃台,想演出就自己到處找機會,無論生命給了什麼挑戰,永遠不放棄人生,楊寶秀或許不曾變老。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2年1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聚焦馬公重光BOT案 藍綠縣長參選人捉對廝殺

當眾裸身激吻超正嬌妻季芹 王仁甫首曝「愛的印記」

楊皓如狠酸「婚姻比她幸福」 劉雨柔噴淚開戰

與柯文哲合體被指黑道 鍾東錦直球對決:聽來很不舒服

相關新聞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