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何家:欣欣向榮、一氣貫通的藝術人生

實業家與演員陳何家 (蔡詩凡/攝)
實業家與演員陳何家 (蔡詩凡/攝)

【撰文/陳星佑】

跟著欣欣天然氣的陳何家董事長走上公司8樓的排練場,今年已達古稀之年的「陳董」一邊爬著樓梯,一邊不忘交代身邊秘書關於排練場的整理與時程安排,接著「欣欣向榮」4個金色大字出現在眼前。

音樂劇《四月望雨》15年前在這個排練場誕生,今年也剛結束一輪演出,排練場旋即回歸公司的會議使用,地上還是可見排練殘留的膠帶痕跡,儘管大部分已經殘脱需要重新布局,但哪裡是道具桌椅,哪裡是布景樓梯,陳董隨手一指,舞台就在他眼前出現。

「有人説我這裡是台灣音樂劇的孕育地,那是戲稱,我們前面還是有太多前人。」陳董聲線謙遜,與舞台上大聲放歌的角色相比,音量有著明顯差異但字字清晰,而排過的戲從神情中一幕幕閃現,故事到了嘴邊總是不免分享。攝影師捕捉著各種神情,陳董也自在大笑「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導演,你來給我指令。」

唱歌當運動 表演功課都藏在生活中

要聊音樂劇得要從合唱團開始,一開始踏入合唱是家族的機緣,父親陳根塗的突然離世,家人決定用音樂會來緬懷。「因為陳家人都喜歡唱歌,我們一家16個人就能自組一團。」沒想到唱著唱著就在公司立了欣欣合唱團,下班後在公司的頂樓練唱,從民國89年一路到今年,還初次跟著台北室內合唱團登上了國家音樂廳。

「我們團員都是員工,退休員工或眷屬,平時我們自己聊天都說唱歌是不錯的運動,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到今年第一次站上音樂廳的舞台,大家也都很興奮。」一提到舞台與表演,陳董便會從椅子上豎起腰身,講得起勁。

「當年要整這個排練場,公司裡頭的人一頭霧水,問說為什麼地板鋪這個黑黑的,很不好看,他們不是劇場人當然不知道黑膠地板的用處。直到後來他們來看了演出,都改口説這排練場很好耶!」接著《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少年台灣》、《何日君再來》等戲都在這個特殊的排練場一點點築構完成,表演也成了陳董事長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關於自己參演音樂劇的契機,陳董顯然已經講過這個故事多次,卻仍活靈活現地重新演繹起當時的情節,導演與總監看中了董事長儀態的渾然天成,故事裡需要的角色不只是會日文、更是個要有日式風範的長者,當了一輩子董事長的陳董只在排練場叼著雪茄、走了兩步路,就被團隊拍板定案。

「看來是走路的樣子就決定了一切,導演說上哪找都不會有更像的。」陳董說著表情有點羞赧 ,但一齣戲演了15年,即便是兼職,陳董仍盡心盡力做著演員功課,陪著角色成長。「我為了公司出差,去跟日本人進修天然氣,才知道當地人的日語不會那樣咬字。」在意細節的陳董從自己生活中採樣「在那個年代的台灣,台語日語並用是常見的,我的很多長輩當年也是這樣交雜著兩種語言,到了排練場,我們便要調整出一個最好理解、幫助劇情的比例。」

「我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年我們在波麗路餐廳,訪問真正哥倫比亞唱片行的員工,那時他都已經80多歲,回憶起當年的柏野社長如何不怒而威,又如何照顧員工受到尊敬,歷歷在目。沒想到再一往下認識,那個員工居然剛好是我的親戚,父叔輩的。」

在公司、在家庭、在排練場 灌注生命的熱情

從真實人生進到劇本角色再回到現實中的親人,隔不到六度間隔,角色馬上有了更清晰的形象,董事長與社長這個兩個超越時空的身分也從戲裡戲外都意外承接在陳董的人生故事上。

「我跟我太太有一次年輕去算命,算出來命盤寫著我以後會進入演藝圈,那時候我跟太太是連電影都不看的人,兩個人對這個算命結果笑了好久。但沒想到後來自己真的站上了舞台,也因此認識了很多人,從每個厲害的大師、表演者身上都學到了很多。這是我最心存感激的緣分。」

自己下半生對藝術的參與與資源支持,陳董並不居功,理所當然地回饋社會是從父執輩就留下來的教誨,而在這個孕育出各齣經典的排練場中,父親陳根塗的銅像穩穩佇立著關注這個排練場,後方兩帖書法寫著「得意事來處之以淡、失意事來處之以忍」,似乎也成為董事長直率性格的註解。治理公司、投身家庭、同時獻出演藝,對文化生活,藝術人生的熱情,陳董都以供應萬戶的服務精神般源源不絕、一氣貫通。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2年11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原文會進駐花蓮文創園區「茶金」場景 辦 Pulima藝術節

張作驥拍片光開房就燒200萬 點名「她」奪金馬導演獎

前進佳里 南市「藝術進區」邀紙風車劇團演出

高雄絕美新地標!「內惟藝術中心」亞洲獨一「跨館跨域」藝術生活圈,預約入館感受藝文新日常

相關新聞

工具 還是對手?——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探索與角力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回顧科技舞蹈中的人╱機關係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我 「機器人」:劇場文本敘事如何想像AI與人機關係?

「劇場已經死了,托尼爾。你還不信嗎?」 他想了想,搖了搖頭。它沒有死,只是形式發生了變化,而且可能不是永久的……有些事物是時代造就的,有些則是永恆的。這個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特定文化所致,而永恆卻是全人類文化的共同結果。文化人就是表演者,為人類觀眾創造了展示文化的窗口,並籍此展示了它的願景、理想和目的;而這些展示對於文化的連續性、對於物種的目的性定位是必要的。 ⋯⋯戲劇藝術,跟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其超越形式、技術和應用,甚至比現代大眾對機器之神的崇拜還要長久。雖然祂現在暫時被我們供奉,但仍被大眾所誤解。 ——《The Darfsteller》,1955年。

朱陸豪:從猴王到鬼王 不只是演出的再挑戰

《贋作鍾馗》從一段軼事出發,已故西方戲劇理論家布萊希特位於柏林的臥室裡,掛了幅鍾馗畫,據推測是清代畫家高其佩的的仿作,而他與鍾馗間的關係是什麼?為何與這幅畫共居人生的最後階段?編導劉亮延將另一件軼事——京劇演員朱陸豪在1997年即將前往德國柏林、漢堡巡演《鍾馗》時,意外於台灣行前公演燒傷——彼此互文,然後交織、糾纏。原以為要談的是布萊希特與鍾馗,實則是位於故事中心的朱陸豪,如何扮演、又如何詮釋自己曾不再談起的故事?

《鏡:KAGAMI》與《TIME》 坂本龍一 Far Away, So Close

敬畏之心,總讓世人拉起隔線、保持距離,彷彿擔憂若再靠近尊者一些,神聖就將遭侵犯。也因此我們很難不以一種在圍柵外仰望的姿態,來談論「教授」坂本龍一,儘管「教授」這稱謂,其實是他昔日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 的夥伴兼知交高橋幸弘,帶著點幽默所取出來的,那比較像是個綽號,只因高橋深深佩服坂本解釋音樂理論的能耐。

年度現象03:遲來的#MeToo時刻 改變表演藝術產製樣貌

搜尋《PAR表演藝術》雜誌資料庫,撇除劇情介紹、歷史事件或修辭隱喻不談,「性騷」關鍵字最早的紀錄,是1995年一篇關於民族音樂發展的文章(恰好也是年度回顧專題)。時值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傳統音樂學系之際,文中連帶提及他校民族音樂教授被指控性騷擾案件成立(註1)。再次出現,已是2017年城市藝波的紐約報導。這次它有了個響亮的名字「#MeToo」——關鍵字標籤(Hashtag)代表的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MeToo」一詞則讓個人經驗不再只是個案,而匯聚為集體經驗並形成社會運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