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國民黨內初選「費芯之戰」 北市黨部投票決議不採全民調

千萬富翁是你嗎?1、2月期發票14張中千萬 200萬元的特獎有12張

沿海浮屍身分出爐!越南7人全來過台灣 研判「這原因」遇難

書寫表演藝術的重量:《PAR表演藝術》刊物史及其影響

第100期,特別企畫「尋找百分百的表演藝術雜誌」。 (本刊資料室/提供)
第100期,特別企畫「尋找百分百的表演藝術雜誌」。 (本刊資料室/提供)

【撰文/黃俊銘(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曾任本刊編輯)】

《PAR表演藝術》(以下簡稱《表藝》)創刊即將滿30年,作為華人首刊綜合性表演藝術雜誌,它見證台灣藝術發展及全球的表演藝術變化。30年一瞬,《表藝》是整體台灣「文化奇蹟」的一環,它的摸索代表理想與現實感的追尋。

閱讀1992年試刊號,仍令人怦然心動。時任兩廳院主任的戲劇學者胡耀恆在〈發刊詞〉寫道:一般媒體追求新聞價值,「我們則企盼藝術內涵」。新刊採公開發售,面向公眾,避免成為「政府刊物」,「同時保持特有的品質與風格」。總編輯黃碧端並指出,《表藝》雖為兩廳院主辦,但藝術無國界,更沒有「廳院」之界,已見公共設想。在專業藝術尚起步的年代,這種「獨立媒體」般宣告,實具前瞻定位。1992年的兩廳院幼齡5歲,教育部官員曾經垂詢,貴院工作已夠繁重,為何還要自添業務,胡耀恆說得真切:「為了藝術,為了文化」。

是的,若非為了文化,基於長期發展,誰有餘裕辦理想雜誌?但是,若沒有書寫,誰來記錄瞬間的藝術。沒有記錄就沒有評論,藝術無以成長,觀眾也無從培養。

30年分期史

細數《表藝》30年史,從中山大學外文系借調來的黃碧端(創刊至11期)起始,奠定「專業主義」時期,她以專題與評論為雙核心,將表藝「文化」化;拔高規格,廣邀名家執筆,例如試刊號裡〈懷念約翰凱吉〉由譚盾、林懷民、潘皇龍執筆,爾後專欄還有姚一葦、韓國鐄、漢寶德等大家,是重要起步。「林靜芸(第12至90期)、鴻鴻(第4至11期)」主編的「專業發展」時期承續精緻、「嚴選」之選題與評論,採責任編輯制,畫分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等領域,「專業」程度有時像學術期刊。

《表藝》100期,曾推出「尋找百分百的表演藝術雜誌」專題,是典型的「表藝架構」:深、廣、國內與國際。它跨國專訪德國《芭蕾—舞蹈》(ballett-tanz)總編輯、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總編、美國《村聲》(The Village Voice)主編,穿插引介倫敦《Time Out》、東京《PIA》周刊、法國《影音視綜覽》(Telerama)及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等情報型刊物,另有德、法、美、日等國重要戲劇與音樂期刊的專文導讀,後附「台灣表演藝術類雜誌現況與未來」座談會,邀專家學者共商,這種慎重,是一個時代特徵。國際視野、專業、知識與資訊並重,重視表演文本,突顯評論人角度,是此時期關鍵字。

莊珮瑤是《表藝》「穩健」時期主編,數度主責或協同總編進行轉型。盧健英(第136至162期)總編的「生活風格」時期是《表藝》首次較革命性的改版,這與當時的兩廳院改制行政法人有關,從「黑機關」走向體制保障、具公共任務的文化機構,須承擔營運。盧健英以媒體人的嗅覺,定位「當表演藝術成為一種閱讀」,在視覺與編輯手法上,引進更多風格化甚至文藝明星化的手法,重視美感經驗,突顯「讀者賞味」。黎家齊(第164至336期)的「藝╱業整合」時期,歷時最久,以靈活、創造力的視野與方向,更「雜誌化」撐起藝術媒體的可能性,包括增張、擴充生活面向的「藝活誌」,引進藝業結盟、推廣行銷,強化資源與數位整合,這可能與法人化的兩廳院日趨成熟,部門須有更多整合有關,也與稍後改隸新成立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台灣進入「大劇院時代」,湧現更多職業化的藝術從業者有關。

《表藝》的變化是整體行業特徵變化的映照,視藝術為「工作」,呈現藝術領域「神聖—世俗」的轉型。2021年進入客座總編江家華(第337期至348期)「重新定義」時期,雜誌的英文名「Performing Arts Review」改為「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採雙月刊,象徵變革性的方向,未來發展令人關注。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媒體?

《表藝》隸屬兩廳院,為「官辦雜誌」,但它始終維持一定程度的獨立編採與編輯室自主。這種特徵,讓它擁有制高定位來報導與評論藝文事物,而不至於流於機構文宣部門。在藝術待建立專業與自主之際,忠實扮演品味引導與守門,與改制行政法人機構後,強調文化公共性不謀而合。30年的《表藝》,還有以下成就,應該被記得:

1、知識啟蒙與藝術識讀:《表藝》是藝術愛好者的雜誌,持續扮演台灣通向國際表演藝術「經典知識」與「趨勢潮流」的重要窗口,常以跨洋專訪、譯稿、專家導覽與引介等方式,提供藝術理解或行內知識。它的特企、專題也肩負媒體「動員」(mobilisation)任務,帶動重要生態、政策討論。它對製作、作品與生態的長期評論,時邀不同立場交流激盪,或做藝術解碼,長久下來,甚為可觀。

2、建構藝術家、評論人、媒體的交流網絡:媒體即社會網絡,《表藝》有公共資源支持,較少市場壓力,反而使它擁有「準獨立媒體」的性格。它採邀稿制,基本上以外稿為主,避免了壟斷性的藝術意見。行內從業者都知道,《表藝》長年吸引並匯集各門派、文化的政治光譜從左到右、從專家到業餘愛好者、甚至特異獨行者,言論多元是該刊最重要的資產,稱台灣藝術界「現代時期」與「當代時期」培育評論人力最重要的場域,應不為過。難忘王墨林、金慶雲、葉綠娜、王安祈、陳正熙、林亞婷、紀慧玲及無數精采的筆,台灣許多表演團隊與藝評家最重要的論述,可能都給了《表藝》。

個人觀察,《表藝》還有一項隱藏版貢獻。從實務來看,世界版圖上以綜合型專業藝術雜誌(資料型通路雜誌除外)為定位,其實屈指可數,更是華文世界異數。《表藝》的跨領域精神,讓表演各領域關係更靠近一些,其背後隱藏的交流意義,應該被提及。它與新加坡、香港、中國及其他華語世界也有緊密的交流網絡。

3、締造公共領域:正因《表藝》的媒體屬性,讓它成為諸多議題、論辯可以合法聚集評論、「吵架」的重要場域。長期擔負公共討論,自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台灣表演藝術演變檔案。例如正反藝(異)見併陳的「演出評論」、「回想與回響」或「演後座談會」。諸多邊緣、實驗或尚起步的展演,也因其報導,奠定正當性。紙媒全盛時期,《表藝》與《中國時報》、《中時晚報》、《民生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共享一座文化公共領域。

《表藝》的未來,攸關藝術的未來。當今社交媒體崛起,人人都是媒體,過去學院與民間學者、獨立評論人所形成的媒體場域,已難收聚集效應。當媒體無所不在,《表藝》不再是唯一選項。我們的公共領域更擴大、無形,趨於「聲量」、「流量」效應,卻也更短暫、碎片化與自我宣傳。過去作者心無旁鶩、閉關寫作;寫作即「發聲」的時代似乎消逝,現在媒體多趨於「寫手化」,不再崇尚觀點寫作。寫作變成風格展演,只是題材剛好是表演藝術。邱坤良在2006年《民生報》停刊曾寫下〈藝文版的美麗時光〉,建議政府視藝術媒體為公益事業。當前許多媒體都有「文青」面向,引進質量不均的藝文內容,我們其實比任何時代都迫切需要一本嚴肅、專業辦理的表演藝術雜誌。

我曾短暫任職《表藝》,對於當年一位音樂系畢業生而言,《表藝》是通往繽紛「藝術世界」(art worlds)最重要的窗口,至今珍惜那段時光還有友誼。舞台表演稍縱即逝,但能刻畫藝術肌理與做工,述說藝術重量,不擔憂流量,我們仍需要一座堅挺的藝術媒體。我私心還認為,若沒有它,表演藝術與「娛樂事業」何異?祝福這些愛藝術、愛雜誌的表藝朋友生日快樂,期盼繼續維持獨立、堅定而鋭利的品味,並在媒體時代保持「靈活應變」的DNA。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22年9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延伸閱讀

新北3局處整合資源 讓高齡、失智照服機構走入博物館

影/墾丁「鷹揚」地景裝置 感受融入藝術的半島生態美

桃園/即日起中壢圖書館開展 3種畫風一次滿足

曾遭索馬利亞海盜囚禁3個月藉畫抒解 老船長邁向藝術家之路

相關新聞

未完待續的三幕劇——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

看到一個中年老外牽手一位年輕盲人總會令人納悶,我可以從別人的臉上看到疑惑:他們是什麼關係?那位老外是牧師嗎?或者他們是養父子?事實上我們是不尋常的一對。

觸摸音樂的地圖 從點字樂譜客觀理解樂曲

對明眼人來說,文字與樂譜是兩種不同的符號,但對視障者而言,點字與點字樂譜雖有所不同,卻都是以符號的方式呈現。點字樂譜是為視障表演者所使用的樂譜,也就是將五線譜上的音與資訊轉化為點字譜系統。它的發明,可說是陪伴視障演奏者走向音樂之路的重要工具。

林妹妹的「天書」——古琴譜

一般人觸摸點字樂譜,即使手指觸感再敏銳,或者甚至張大眼睛仔細端詳,沒有學過判讀方法,任何人都無法從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碼。就如同看不懂五線譜,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不過,對於懂得漢字的人來說,有種樂譜看來熟悉卻又陌生。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 望向在地的未來

14年前,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以池上便當著稱、人口外流的米鄉;14年後,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透過「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下簡稱「池上秋收」)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具體而微地展現藝術節如何源自地方、在地生根並醞釀出今日獨一無二的池上面貌,而這段地方創生的歷程,也成了吸引青年移居至此的隱形力量。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

由豐原車站,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矮房夾著公路,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公路略有起伏,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除此之外,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而許多相遇,也是在當時展開——李秀珣,即在災後來到石岡協助重建,並從2000年起留居至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