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月光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一)
【撰文/徐昭宇】
台灣表演藝術的能量要大於這個「市場」很多倍,造成作品常態性的生命短暫,對創作者絕對不公平。「把大陸當作我們的市場」是目前唯一解套的方法,在有策略有做法且有平台幫助的情況下,中國市場肯定是台灣表演藝術發展最好的腹地,可以填補作品生命週期過短的缺憾,可以避免作品的影響力陷於自滿自足的尷尬情境,更可以翻轉台灣多年來不變的補助政策所導致的缺乏競爭力的溫室效應,當然,最基本的,可以提高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經濟收入。但是,中國的演藝產業是一個極端複雜的領域,因為它是從野蠻生長到秩序歸整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許沒有盡頭,但熱鬧無比,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要把它當作我們自己的市場,首先就必須了解它。這是我把在北京工作的這些年所經歷的、所觀察的,所見所思所想整理寫下的用意。
市場,多少人假汝之名行誘惑之實?
二○一二年年末,我參加了一場北京小劇場戲劇圈的聚會,到場一百多人,組織者道略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特別請了幾位投資公司的高層與會。場上投資公司的人說,他們對投資旅遊演出、音樂劇和話劇這三種類型的表演有興趣。投資旅遊演出、音樂劇可以理解,但是話劇?再聽下去,原來他口中的話劇指的是「開心麻花」的喜劇。這是我第一次對表演藝術的「市場」起了探究的念頭。之後幾年,風投進入到演藝產業已是常態了,但是市場的區隔還是很清楚的,錢仍然是進到了那些有商業模式支撐的演出上,偶有意外投到偏藝術性項目,則大多虧損或獲利不足,早早撤出。市場,因此定義非常清晰,就是商業市場,較難有經濟效益的藝術性節目,雖然也存在這個市場中,但處在邊緣地帶。中國的確存在台灣所沒有的表演藝術的商業市場,那是因為中國獨有的生態環境所形成的,台灣很多節目奔著這個市場去,卻大多失望而歸,再帶上一個不好的印象,影響至今。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在於並不真正了解對岸的生態環境,並且一廂情願地以台灣的思維去想像對岸。
貢獻這個在二○一七年經濟規模超過五百億人民幣的市場最主要的演出類型除了開心麻花之外,還有旅遊演出、粉絲戲劇、兒童劇。旅遊演出從張藝謀的印象系列實景演出開始,現在在中國遍地開花,目前共有約一百卅個節目在演。曾看過在杭州郊外的《宋城千古情》,兩個各三千多人的劇場,一天至少四、五場,座無虛席,氣氛熱鬧,演出還算精采,導遊私下透露,這個演出給旅行社的佣金高,遊客看了也都高興,所以遊覽車絡繹不絕。製作公司在演出一年之後就申請上市了。粉絲戲劇的崛起也具戲劇性,《盜墓筆記》的舞台劇一開始的製作並不理想,但開始演出就一發不可收拾,馬上就確立了「粉絲戲劇」這個類型,曾在一個戲劇投資對接會上看到一位著名製作人,聲稱已拿到某某網路名劇的話劇版權,將演出兩百場,一場五萬人民幣的價格,以眾籌方式集資;也在一場演藝交易會上看到一家兒童劇公司公開徵求一百家加盟店,用生產線的方式生產和演出劇目。這一兩年更看到這個市場裡有資本操作的痕跡。是演藝市場龐大造就了這些不同的商業模式,也是一些推陳出新的想法成就了這個市場的可能性。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8年4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