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未來 只能朝亞洲暨全球現當代藝術中心戰略轉移

紐約亞洲藝術週的拍賣,現只剩下骨董項目,已不見書畫;甚至所謂亞洲藝術也只看到中國骨董的熱度,日本、韓國、東南亞等亞洲各國的藝術品則是有一搭沒一搭,現今紐約早已不是亞洲藝術品的交易中心。至於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是否就在香港,似乎也不是那麼清晰;尤其在中國崛起、香港逐漸向內地靠攏之際,香港的內地化,或亞洲真有需要一個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城市,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回顧過去百年,倫敦、紐約都分別成為亞洲藝術品的交易中心,參與過的老行家,都經歷過從英磅到美元幣別的轉換;至於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港元、人民幣交易,則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崛起後的現在進行式。
一個地區的購買力 才是決定市場往哪個方向去的前題
就以20世紀二戰為時間軸,二戰前的英國倫敦絕對是亞洲藝術品最大的市場,二戰後的美國紐約取而代之,這就是耆老收藏家張宗憲先生所經歷的從倫敦英磅到紐約美元的市場轉換。當然以香港為家的他,更親眼目睹中國藝術市場從倫敦、紐約到香港交易中心的變遷。但客觀來說,目前的香港也只是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要回到倫敦、紐約所謂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格局,現今香港並不存在。
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藝術品的交易中心從倫敦、紐約轉移到香港。但過去這二年香港卻因中美貿易戰、佔中、新冠疫情等衝擊,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又逐漸轉移至內地的北京,尤其骨董、書畫這二個板塊;現在只剩下西畫這個板塊,因為有西方巴塞爾及多家藍籌畫廊進駐香港加持,香港在現當代西畫市場還保有主導權。
香港未來會是如何?
我認為:香港可以朝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方向前進,甚至可以更上一層樓的成為全球現當代藝術品交易中心。這或許跟我們過去所認知的倫敦、紐約,只侷限於古美術有所不同,但香港作為亞洲現當代藝術品市場整合應該是有未來的;甚至還能與紐約分庭抗禮,在亞洲以亞洲的觀點,分享全球現當代藝術的未來。
M+的開幕 可視為香港作為亞洲現當代藝術戰略企圖的開始
過去對於全球化,都圍繞在西方殖民主義的觀點;西方對亞洲的強勢,除在軍事、經濟外,在文化上同樣展現優勢,亞洲各國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均感弱勢,尤其擁有攸久歷史傳承的中國。但隨著亞洲經濟的起飛,中國的改革開放,這波由中國14億人所帶動的亞洲經濟的飛躍,已隨著21世紀的到來,將進入一個過去西方無法想像的繁榮時代;而百年來西方對亞洲輸入全球化的觀點也將被迫調整,朝向華人及亞洲觀點的全球化時代的開展,並拉開「21世紀為中國人暨亞洲世紀的到來」的序幕。
而M+的出現,便提供了香港作為亞洲現當代藝術中心的戰略企圖,尤其面對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心已從香港移轉到北京的現實。也就是說現階段的香港,只能朝亞洲甚至全球現當代藝術交易中心的戰略轉移,當然這也是香港拍賣公司的未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