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遷徙裡的老式浪漫

大遷徙:盧明德 4/17-7/18/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文 / 鄭乃銘 圖片 / 台北市立美術館
整個展覽的結構無疑充分反映盧明德50多年來創作脈絡,每一個轉折不僅僅是環境的遷徙;也是他對於媒材轉換與選擇的遷徙。
展覽的節點落在1981年,也就是盧明德進入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那一年。作品也以此作為劃分,這個節點之前的作品是還在台師大念書時,這個之後則是他開始逐漸領略到對媒材解放所意味的藝術與環境對話性。
北美館二樓展間的入口是巨型貨櫃,此乃喻意著藝術家出生在高雄的環境背景。然後則是碩大的巨蛋(淡入)與許許多多水底動物雕塑,這樣的引入與展間最後出口所擺置另一顆碩大的巨蛋(淡出)及陸上動物雕塑,很直接就破題了萬般生命的起始。
盧明德內心是個絕對信仰萬生平等與共生的人。這樣的基礎概念,在遭遇到對於藝術媒材能重新詮釋與擷取的觀念啟迪之下,他似乎更能左右逢源這箇中權衡關係。最值得玩味的是,盧明德在這個過程中,更相當巧妙把環境本身的一些生活/工業物件挪借到畫面。比如說,1960年代影印機萌發,在隨後的20年間逐漸取代碳紙複印技術、油印及其他複印機。盧明德就相當敏銳的透過影印機的複印方式,將生物與植物、動物圖鑑上圖案轉貼到創作上,這與後來1996-2003年DNA複製桃莉羊科學躍進,都成為盧明德面對創作所謂「擬態」的重要課題。
發明固然帶動想像,但發明也搗亂生命的基礎生態倫理,讓我們眼見的未必就是真實。
盧明德很擅長將生活裡的這些尋常事物,經由圖繪的轉印或手繪,成為對社會進化的冷眼觀視。好像生活的進化,某種程度也意味著生態/常態的消長與衰蔽。這樣的社會議題,盧明德寫來淡漠卻潛藏深情,他將作品表達控制在一種極為低調的溫等中,沒有情緒太過揚的激烈,卻又能緩緩低語著與這個現世節奏不再契合的「老式浪漫」,讓人不僅僅只是在看他如何將不同媒材轉譯成為新語言,也讓人領受到內心住著少年靈魂;始終對藝術創作懷抱熱情的有情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