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 喜迎150週年

串聯國內外古今藝術 拓展完整澳洲藝術史脈絡
採訪 / 田可亮
圖片提供/ 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作為全球文化熱點之一的澳大利亞,其四大美術館構築成當地的文化生態系統,即包括:悉尼的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簡稱AGNSW)、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布里斯班的昆士蘭美術館。作為澳大利亞第二古老的美術館,儘管它規模並非最大,AGNSW無疑是澳大利亞的旗艦美術館之一,也是該州領先的視覺藝術機構。畫廊的使命是盡可能為廣泛的觀眾提供服務,作為收集、保存、記錄、解釋和展示澳大利亞和國際藝術的卓越中心,以及作為獎學金,藝術教育和思想交流的論壇。
本期《亞洲藝術新聞》獨家採訪了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館長邁克爾·布蘭德博士(Dr Michael Brand),對博物館的歷史與館藏、使命及願景,以及最新計劃侃侃而談。布蘭德於2012年6月加入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AGNSW)擔任館長。在他被任命之前,他曾擔任多家重要博物館機構的總監,包括:多倫多的阿迦汗博物館、洛杉磯蓋蒂博物館(負責蓋蒂中心和蓋蒂別墅,並建立全新的攝影中心),以及里士滿弗吉尼亞藝術博物館。布蘭德常年為關於美術館未來的全球對話作出貢獻。他是澳洲藝術博物館館長理事會(CAAMD)的主席,並於聖彼得堡俄羅斯冬宮博物館的國際諮詢委員會任職。他隸屬的專業機構包括國際美術館長比佐小組和美國博物館館長協會。
因應疫情而求多變 團隊展現非凡創造與行動力
持續不斷的新冠疫情大流行讓藝術界的活動大部分已經轉移到網上。布蘭德館長娓娓道來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在此期間所即時採取的許多應變措施:「我們的博物館被迫從今年3月23日開始休館長達10個星期,已於 6月1日重新開館,成了澳洲疫情後率先重啟的美術館。在那段期間,我們開展了【Together in Art】項目(簡稱「TIA」),也特別設立了一個專門網站
(www.togetherinart.org)。我們試圖為大眾提供可輕鬆消化,不過於正式的內容。除了有上百個講座,還有許多小型展覽。此外,我們還有不少藝術家委託案,其中也邀請藝術家在線上開美術課。更特別的是我們也提供酬勞讓表演藝術家在空蕩蕩的美術館裡演出,讓平日沒有機會在無人美術館表演的藝術家們,可以利用建築物的迴聲和混響作為表演的一部分,非常有趣呢!另我們也邀請全球兒童將疫情期間的繪畫創作投稿,甚至收到了遠自芬蘭、愛沙尼亞的作品!而這是我們跟一名長期與澳洲廣播電台(ABC Radio)合作的本地醫生—諾曼·斯旺(Norman Swan)博士共同開發的項目。我們也在9月底舉辦了年度肖像展,作品來自我們所成立的【Archibald】肖像獎,這是自6月份重新開館以來的首次售票展覽。此外,推廣人、肖像和社區的力量的【Archie Plus】項目中,也邀來三位來自Studio A的藝術家,特別為我們繪製了高達兩層樓的巨型壁畫。這些計劃是由一群來自不同部門的工作人員所發想與推動,有策展人、市場與行銷部、教師和各個領域的人員。在這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何以某種非正式的方式接觸群眾,如何更快速有效地工作?以往我們辦展覽需要提前三年進行策劃,但是現在只要有人提出主意,我們已經可以迅速到在隔週就把它實踐了!爆棚的創造力、迅速的行動力、致力吸引更多人參與等,這些都深深影響我們在後疫情時代的工作方式。我們依然是非常認真地進行館藏和研究工作,但在工作的調適及新想法的落實上,不再過於制式化或一板一眼。我們也因此有了非常忙碌緊湊的工作行程,這也讓我們在這段非常時期保持樂觀」。
豐富館史與亞洲藝術收藏的淵源 致力古今藝術間的對話
即將在2021年迎來150週年慶,可想而知AGNSW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布蘭德非常耐心地與編者分享博物館的發展史,以及館藏面向演變的點點滴滴:「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感謝其所在地蓋迪該爾(Gadigal Land)的傳統看管人,即依奧拉族(Eora)的蓋迪該爾族人,以及他們對於與土地、水域和文化的長期關懷。它最初是一個傳統英式風格的繪畫和雕塑博物館,那時並未收藏裝飾藝術、紡織品、服飾等。而後開始研究英國繪畫,尤其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繪畫以及法國學院派繪畫,後來加入了印象派、後印象派等等。我們也成為了澳洲首家購買和展示原住民藝術品的美術館。以前,原住民文化的創作只是被視為人種學領域的一塊,但在1950年代開始我們將其視為藝術品。此外,我們還開始著手收藏亞洲歷史藝術,一直延續到現在。前館長埃德蒙·卡彭(Edmund Capon)執任33年,是位中國藝術專家學者,也是澳洲第一位專門研究亞洲藝術的博物館館長。我的背景專業則是在印度和伊斯蘭藝術。隨著我們的推進成為澳洲第一個擁有原住民藝術、當代藝術以及亞洲藝術三大部門的美術館。我們不斷追求突破,雖博物館規模並不是最大的,但我們一直為自己的創新力自豪。我們既向內尋求原住民文化的重視與保存,又向外放眼國際藝術。去年,我們也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作了一場很棒的聯合展覽」。
「我們亞洲收藏的最大板塊是在東亞,即中國和日本,遺憾的是韓國的部分仍非常少。在我就任前的近幾年,博物館一直在努力增加南亞和東南亞藝術品收藏量。建立該區收藏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我們積極嘗試其他方式。其中一種方式是繼續與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博物館合作。而去年跟台北故宮合辦的中國藝術展覽【天、地、人】也是另一種合作方式。我們有兩層樓空間專門用於展示亞洲藝術,其中也包括我們深感興趣的亞洲當代藝術」。在本館我們也設立了當代亞洲藝術的區塊。三年前,我們的亞洲藝術展區的兩層樓進行了一項【亞洲收藏對話】展覽,我們將亞洲傳統藝術與當代亞洲藝術品放在一起,其中包括: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張曉剛、先鋒日裔藝術家Gaijin Fujita、澳洲華裔藝術家李林迪和印尼藝術家朱瑪迪等的創作,讓不同時代的藝術通過一系列古今對話,相互輝映。與當代作品相比,我們擁有更多的傳統藝術收藏。這也為不了解亞洲歷史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通過我們這代人詮釋的當代作品去接觸到早期時代的歷史的方式」。
關於AGNSW及Sydney Modern Project的最大願景及未來計劃
對於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的3.44億澳元【悉尼現代項目】新建案(計劃於2022年下半年竣工),布蘭德於採訪中屢次提及與日本普利茲克獎獲獎建築事務所SANAA合作的愉快經驗,毫不吝嗇稱讚日本建築師細膩的設計美學與嚴謹高效率的工作態度。而他也提到未來新建案落實後,涵蓋新舊建築呈現嶄新景觀面貌的AGNSW園區,是多麼的令人期待:「美術館並沒有一個完美的規範,而是取決於其所在的位置、城市或國家,乃至社會經濟和環境。各地美術館肩負著共同的使命,但AGNSW希望為大家創造出獨特的體驗。我們所展示的收藏是從悉尼的觀點出發,而這點也反映在我們對世界藝術的收藏興趣上」。
「悉尼現代項目是我們新戰略計劃的關鍵,不僅是博物館的擴張,更被視為一種轉型。它將AGNSW從一棟建築轉變為博物館園區,新舊建築物在美麗的基地中,以一座藝術花園相互連接。最令人期待的新項目無疑是二戰遺留下來的油罐改造成獨特的藝術空間。佔地2200平方米,比臨時展覽的常規場地要大得多,空間高7公尺,除有25秒的迴聲,還有多達125根圓柱,可說是非常獨特有趣的空間!我們盡可能保留其原始風貌及完整性,同時也作為我們進行年度裝置藝術委託案的展場,也許還會其他小型的表演藝術項目。可想而知,該空間啟動後會是多麼地精彩!對於專研印度和佛教文化的我來說,『悉尼現代項目』這個新建案就像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典故般微妙。SANAA在這些油罐中設計了漂亮的白色金屬螺旋樓梯,沿梯而上,是一棟美麗的20世紀建築。進入大廳後來到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峽群島島民
(Torres Strait Islander)藝術大型展區,有別於我們現有建築物的地下層中展出,它們成了新展廳的核心主角。同時,也設有新媒體和視頻的展區。與此同時,我們正在對現有建築物進行修復。當然,我們會無論是通過收購或捐贈的方式繼續擴張我們的收藏。未來幾個月內我們也將陸續公佈為基地量身打造的特定委託作品!」
視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藝術為活文化 完善澳洲藝術發展史
關於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藝術的推廣,布蘭德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如今,我們只能向訪客展示1930年代之後的原住民文物。因此,如何向訪客解釋古老的文化?如何呈現文化發展延續性的完整脈絡?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事實上,原住民文化也是一種當代文化,原住民藝術家也是當代藝術家!它既是一種古老的文化,更是一種『活』的文化」。
從園區到偏鄉 肩負惠及全州孩童的使命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族群受人文及美學的熏陶,AGNSW在推動文化教育這塊可說是不遺餘力,而布蘭德館長更是親自走訪偏鄉社區,對於園區外所推動的大大小小活動與博物館內所舉辦的展覽給予同等的重視。「在12月的第1週,我要走到新南威爾士州的最西端,到一個叫Wilcannia的地方。我們出色的原住民同事與偏鄉地區學校合作復興製作獨木舟的傳統,讓孩子們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共同全程打造一艘獨木舟。我將參加他們的獨木舟啟用儀式,讓它在達令河(Darling River)上漂浮。像【日本超自然】這樣的項目吸引了大批群眾前來博物館,而在Wilcannia的獨木舟項目或許參與者只有25名孩子,但它們都同樣重要」!
「記住,AGNSW是一家州立博物館。而新南威爾士州是一個很大的州,每個點之間的距離都很遠。對我們來說,偏鄉社區非常重要,無論是走入校園、透過網絡與他們互動,或是將孩子帶到博物館,我們希望不只有住在都市區的小孩受惠,而是為新南威爾士州各地的孩子們帶來啟發」。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