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藝術產業轉生術系列— 陸

馮博一 藝術界的歌舞昇平、歲月靜好現象,讓人覺得很不正常
跟博一有近一年沒有見上面了!這位居住在北京的兩岸知名藝術策展人,在這近一年的時間當中,跟所有人一樣,都不得不因為疫情而暫時停止任何活動。可是,馮博一的犀利言論、敏銳觀察力,一點都沒有因為活動被按下暫停鍵而跟著掛在原點上。他首先就對於目前上海在一個星期當中有87個大小不一藝術活動提出看法。「當然,我不能說藝博會這樣的商業活動有何不可。我比較覺得不解的是,整個上海環境的氛圍所散發出這麼一股歌舞昇平、歲月靜好狀態,好像…好像這些人都沒有經歷過疫情一樣!可是,疫情還沒走遠呀!不是嗎」?
馮博一說,「在這大半年疫情期間,看到什麼改變?這其實分兩塊來說。疫情的前半段時間,活動都喊停,多數的人活動空間真的只能侷限在家。到了後半段時間,感覺上疫情似乎比較受控,一些活動就開始嘗試著恢復」。「這裡面,我們大約可看出活動的二個方向:一,將受到疫情影響而喊停的展覽、活動重新排定推出,這是所謂延續性的部分。畢竟,如果以美術館這種比較大機構來講,你總不能讓空間老空著吧!像順德和美術館原定的開館展,就先採取的是啟動展,內容並非是原定開館展的龐大陣容,而是局部性展品先開放。二,針對疫情所提出的新企劃,也就是展覽內容係與疫情有關。比如說UCCA、紅磚美術館…都採取這樣模式」。
「但我比較想說的是,針對疫情所提出的企劃專題展覽,如果藝術家作品內容涉及到過於敏感,還是遭受到嚴格的審查。像深圳OCAT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因為過於批判性、過於具有揭露性,展覽到目前依舊被封展,何時會恢復也尚不可知」。「這好像是說,官方還是比較習慣接受歌頌性內容的藝術表現」。馮博一說。
「就如同你說的,疫情總會過去,但過去了之後呢?藝術家、藝術生態怎樣回來呢?這層,我目前的感覺,似乎沒有幾個人是放在心上的」。
「這麼說吧!這幾天上海的藝術圈不是挺熱鬧的嗎?對於藝博會這種商業性活動,我個人沒有意見。但整個上海就像是一場大型Party,所呈顯出來的歌舞昇平、歲月靜好現象,我倒是覺得很反常、很奇怪!好像是疫情都沒有了!好像是這些人、這個環境都沒經歷過疫情、記憶就直接跳過疫情,一點都沒有感覺。但實際上,疫情;並沒有離開呀」!「更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於有些藝術家,似乎不斷把自己推擠到一種時尚、潮流光暈底下,讓自己成為一位時尚明星、作品也都變得極為時尚化。讓我真切覺得這好像是背離當代藝術基本核心主軸。當代藝術不是應該具備實驗性、探索性與批判性嗎?目前所呈現出來的藝術表現與現象,連這麼一點隱喻性都沒有了」。「當批判與揭露在現階段當代藝術圈逐漸沉淪進而隱沒,蔚為流行的竟是這種歌舞昇平;且還津津樂道被視為一種正常,甚至成為一種著重於交易性的內循環消費,我覺得這種反差也太大了吧」!「似乎大家都忘記前陣子哪兒都不能去,行動、活動都相對被拘束被迫喊停,同時還飽受疫情莫大的心理威脅,這些…,好像大家都忘記了」!
不管現階段所發生的報復性消費,係純然建立在一種為了消費而消費的精神與金錢行為上。但這位知名策展人接著的一番話,確實讓我心有戚戚糾結了好久。
他說「藝術家不是應該持續保有對社會的批判性與揭露性嗎?我當然尊重疫情嚴峻到趨緩,所謂心理從極度壓抑到稍稍可以放鬆,可能會讓大家比較喜歡及樂於親近一種愉悅的視覺或者是樂於接觸較為鮮亮的色彩;對於藝術主題的選項也趨向比較不嚴肅的議題。但是,藝術家不該忘記自己在當代藝術上本質性的初衷,不該在過去沒有疫情發生之前,自己拿著反時尚、罵潮流膚淺的茅;窮兇惡極去攻訐,此刻卻迫不及待要當時尚人、要被當明星,這讓我真的有種錯覺,難道這些藝術家是本來就想當明星的嗎」?
「缺乏反思、沒有繼續為自己的創作再下功夫,卻在這波疫情之下,讓自己津津樂道且耽溺在表象、浮誇的生態當中,作品也卯力走向時尚化,這難道是這波疫情帶給藝術界的正常化嗎?我真感到極大困擾」。馮博一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