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本大阪通天閣附近建築烈焰狂竄 傳巨大爆炸聲至少1人受傷

親自出席彈劾案成南韓首例!尹錫悅開完庭驚傳送醫 韓媒曝原因

川普重擊匯市!這三種貨幣都重貶 人民幣跌勢反較輕

三明治世代的疲累與解方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文/曾心怡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近年來,有所謂「三明治世代」的稱呼,是指那些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下有尚未獨立的子女需要撫養的中年人群體。這些人通常面臨著來自工作、家庭和經濟的多重壓力。

三明治世代遇到的難題

根據三明治世代常見的壓力來源,大多數有以下幾種狀況:

1.雙倍的照顧責任

現代人生育年齡較晚,孩子出生後,既要面臨照顧父母的健康、生活,又要考慮年幼孩子,同時面對兩代人的需求和期望,時間、體力以及心力容易被過度消耗。

2.經濟負荷

父母和撫養孩子的費用相當高,加上自身的生活,買房,考量到退休生活,經濟壓力十分沉重。

3.職場壓力

青壯年到中年是職涯發展的衝刺期,工作上的責任和晉升壓力疊加,更難取得職場與家庭之間的平衡。

4.個人健康

青壯年到中年的健康相比青年時期,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加上時常處於壓力狀態更會影響到身心,舉凡睡眠困擾,身體僵硬痠痛,頭痛與腸胃疾病,都常見於三明治世代的族群中。

5.心理困擾

面對以上所有內外夾雜的壓力,加上身邊朋友或許大多皆已進入家庭,可以抒發情緒的對象日益減少,進入三明治世代後,獨自的空閒時間變得非常緊迫,在負面心情未得到緩解的狀況下,有一些人會將其疊加在家庭上,反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解除壓力有技巧

面對處於三明治世代,又該如何處理心理的壓力?

1.覺察自身壓力

覺得有壓力不代表脆弱,也不意味著抗壓性不足,當這個世界對我們有許多要求時,自然就會有壓力,承認自身有壓力,才會是管理壓力的第一步。

2.把自己的時間放到行事曆上

我們往往會先把所有待辦事項預先排上行事曆,久而久之,就沒有空隙能放入自己的時間了,只剩下熬夜追劇或是打遊戲,卻又進一步影響到睡眠。處於三明治時代的夫妻,可互相協調個人時間,例如:預約按摩、運動的時程,彼此互相補位,讓兩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時間來調節壓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3.尋找與單身時期不一樣的紓壓法

當我們進入到不同的階段,不太可能完全沿用過去的紓壓方式,這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失去自我,然而當一而再,再而三,困於毫無自我空間的狀態時,心情便易持續走向低落。

然而,進入新的角色,勢必是有得有失,不可能完全一樣,倘若大家能看到整體的「改變」,而不只限於喪失自我定義的心煩,便能更穩定地讓我們走在現階段的人生道路上。

【完整內容請見202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搬出去住就是不孝?獨生女遭情勒「怎丟下爸媽」 網勸跑:以後更難

新北環狀線維修費4億增至14億 劉和然:專家建議做到最安全

人倫悲劇!西雅圖15歲少年疑開槍打死父母與兄弟姊妹 共5死1傷

影/新北新手爸媽查看5月大女嬰 她面朝下沒呼吸送醫不治

相關新聞

用關鍵字 一鍵解決爸媽育兒痛點

媽媽寶寶mombaby網站,透過自動化貼標服務,全面升級網站。針對目標受眾傳達正確育兒知識,深化服務,在少子化的時代,讓爸媽們在育兒這條路上有更多知識的協助,對於生子育兒,更有信心!

過節睡眠全攻略 對症下藥.讓寶寶睡好覺

每到年底,不免因為參加聖誕節、跨年等聚會,而讓全家晚睡,導致寶寶經常處於過於疲累的狀態。面對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又該如何調整寶寶的睡眠呢?

哺乳媽媽輕鬆動 以最佳狀態照顧寶寶

產後,很需要藉由運動修復與適應身體和生活的改變,才能以最好的狀態照顧與陪伴孩子。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進行,再慢慢根據身體狀況調整運動方式與強度。

爸爸比媽媽更適合育嬰假 照顧孩子不是能者多勞

一般人的觀念,總是媽媽比較會照顧孩子,要請育嬰假的話,應該是媽媽提出申請。然而,育兒不是誰做得最好,就由誰去做,而是關注有沒有能力做到即可。其實育嬰假期限是小孩3歲前,剛好是爸爸最能發揮能力的時候!

生完容易產後尿失禁? 及早治療.改善成效佳

有些問題看似不危及生命,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相信「尿失禁」一定高居榜首!不少人從懷孕後期就開始有此狀況,產後六週理當可自行恢復,但也有人未能恢復而飽受困擾,卻又不好意思就醫。請不要羞於啟齒,其實這個問題愈來愈受重視,只要積極就醫,一定有辦法獲得改善!

孕期痠痛無處不在? 適當休息.享受美好懷孕時刻

孕育新生命充滿美好及希望,但對於女性來說,即使滿懷期待新生兒的到來,仍不免要承受孕期的種種不適,考驗著孕媽咪的生理及心理狀況,特別是身體的各種痠痛,又該如何一一緩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