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招偷看LINE訊息不怕被發現已讀 iPhone一動作獨享「未讀祕技」

高階警人事發布!基市局長被控性騷降調航警副局長 廖美鈴升副署長

本周「血型+生肖」財運TOP5!第一名「好運爆發」:財源滾滾而來

解讀小烏龜世代 觀察與了解最重要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文/游品姍 採訪諮詢/職能治療師吳羽庭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爆發,徹底改變了全球的生活常態。三級警戒隔離在家可以減少與外界接觸,雖然看似為嬰幼兒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但透過醫療與教育界的觀察發現,2020年之後出生的幼兒,在語言、認知、情緒及動作能力等發展出現較緩慢的現象。如今,這一代的幼兒已陸續進入幼兒園就學,但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指出,在疫情解封後,早療通報人數逐年創下新高,形成了「小烏龜世代」。

小烏龜世代的成因

根據小烏龜世代形成的原因,職能治療師吳羽庭有以下說明:

1.外在刺激減少

疫情期間,實施三級警戒的隔離政策,對於爸爸媽媽來說,為了杜絕嬰幼兒確診的可能性,許多人減少前往公園、有眾多兒童設施的場地。但是這些設施有助嬰幼兒發展粗大動作、在探索環境時整合感覺刺激。

隔離政策使得嬰幼兒缺少了外在刺激,進而影響到粗大動作、感覺統合的發展,可能造成嬰幼兒在接收感覺刺激時,變得較為敏感或是反應遲鈍。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2.戴口罩缺乏情緒覺察

基於防疫需求,人人皆須配戴口罩,但此舉也易讓嬰幼兒難以分辨他人情緒,影響到孩子理解社交情境,與同儕互動時,可能不懂該如何根據他人的情緒做合適的回應,使得社交互動品質不佳。

除此之外,幼兒會透過模仿大人嘴形、臉部表情和聆聽來學習語言,但礙於大家皆戴著口罩進行社交活動,音量和音質相對較模糊,不僅影響聆聽對話,也會降低嬰幼兒模仿嘴形口說的機會。

3.孩子缺乏生活經驗

幼兒長時間待在家中,不僅缺少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許多應該開始接觸的事項,也容易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缺少了學習機會。如:爸媽幫小朋友整理玩具,幼兒就不會養成分類對照玩具的認知概念,也沒有機會學習物歸原位的規矩。

當幼兒入學後,可能因缺乏生活經驗、與家中的生活落差過大等因素,使得在幼兒園需獨立自理時,感到挫折並產生適應不良的情緒。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4.3C育兒

新冠病毒大爆發,開啟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居家辦公」,對於家庭有嬰幼兒的人來說,為了降低育兒負擔,不免於日常中加入使用3C產品。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指出,疫情期間有超過7成的家長,因擔心染疫而不敢帶孩子出去玩,讓3C產品成孩子的夥伴,但長時間接觸3C產品,會影響幼兒的專注力、情緒調節能力,因此,不可不慎。

【完整內容請見202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新冠期間輸入大陸口罩...1620家藥局協助換貨 衛福部獲賠1013萬餘元

創意副食品改變嬰幼兒偏食 弘光幼保系學生比「黑白大廚」更拚

不必跑外縣市 頭份為恭24小時小兒急診專科醫師

苗栗台72線轎車撞上掉落物烏龜翻 一家5口包括6個月大女嬰在車內

相關新聞

用關鍵字 一鍵解決爸媽育兒痛點

媽媽寶寶mombaby網站,透過自動化貼標服務,全面升級網站。針對目標受眾傳達正確育兒知識,深化服務,在少子化的時代,讓爸媽們在育兒這條路上有更多知識的協助,對於生子育兒,更有信心!

過節睡眠全攻略 對症下藥.讓寶寶睡好覺

每到年底,不免因為參加聖誕節、跨年等聚會,而讓全家晚睡,導致寶寶經常處於過於疲累的狀態。面對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又該如何調整寶寶的睡眠呢?

哺乳媽媽輕鬆動 以最佳狀態照顧寶寶

產後,很需要藉由運動修復與適應身體和生活的改變,才能以最好的狀態照顧與陪伴孩子。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進行,再慢慢根據身體狀況調整運動方式與強度。

爸爸比媽媽更適合育嬰假 照顧孩子不是能者多勞

一般人的觀念,總是媽媽比較會照顧孩子,要請育嬰假的話,應該是媽媽提出申請。然而,育兒不是誰做得最好,就由誰去做,而是關注有沒有能力做到即可。其實育嬰假期限是小孩3歲前,剛好是爸爸最能發揮能力的時候!

生完容易產後尿失禁? 及早治療.改善成效佳

有些問題看似不危及生命,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相信「尿失禁」一定高居榜首!不少人從懷孕後期就開始有此狀況,產後六週理當可自行恢復,但也有人未能恢復而飽受困擾,卻又不好意思就醫。請不要羞於啟齒,其實這個問題愈來愈受重視,只要積極就醫,一定有辦法獲得改善!

孕期痠痛無處不在? 適當休息.享受美好懷孕時刻

孕育新生命充滿美好及希望,但對於女性來說,即使滿懷期待新生兒的到來,仍不免要承受孕期的種種不適,考驗著孕媽咪的生理及心理狀況,特別是身體的各種痠痛,又該如何一一緩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