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之後 有好好跟自己對話嗎?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文/曾心怡】

之前都在專欄分享心理學上的知識,幫助大家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心法,而這個月的文章,想來談談「媽媽界學姊」的心情,希望能讓每位母親感到被理解、獲得共感,繼續快樂地育兒下去。

如果要一句話形容當媽媽的感覺,你們會怎麼形容?我會說:「變成了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模樣」。

懷孕以前,曾想像過成為母親後的各種樣貌,當時的幻想是,會成為「一個要求很高的母親,因為我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然而成為媽媽後,卻發現自己居然能包容整晚啼哭的寶寶;會把臉湊過去聞尿布的味道,確認有沒有排便;孩子瘋狂哭鬧時,能夠平心靜氣地安撫。

育兒中的各種不安.靠經驗與陪伴撫平

如今,孩子已經10歲了,回顧過去的日子,對我來說,身為母親有三種比較辛苦的過程,「一種是對於未知的擔憂;第二是關於自我的質疑;第三則是總有說不盡的疲憊」。

什麼樣的狀況屬於第一種未知的擔憂呢?例如:孩子生病、不確定語言或肢體是否發展遲緩時、生長曲線落後、托育環境的選擇……對於這些狀況,內心總有許多不確定感,尤其是第一次當媽媽的時候,因為毫無經驗,聽著周圍的各種建議,更容易讓人無所適從。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值得信賴的人,給予支持、陪伴,透過這些方式,能讓我們過關斬將,知道孩子的病毒碼更新了、了解某個育兒小撇步很管用,漸漸地在經驗中放下不安,增加對於育兒過程不確定性的耐受度。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面對不安時先停下腳步.傾聽自己心裡的話

第二種不安,則是對於自己的質疑,會與前一種不確定感有關,例如:「工作這麼忙,都沒辦法好好陪伴孩子,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安」、「剛剛失控罵了小孩,怎麼這麼失職」,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在育兒的路上,這些念頭總時不時地浮現。

現在的社群媒體十分發達,我們常常會看見別人育兒中的多種樣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多半會呈現出正向的情境,這時就很有可能又誘發我們的不安,啟動自責模式。這時,我們需要停一下,關上所有訊息,聽聽自責的聲音,然後告訴自己,「這是一時的情緒,不代表我不好;這是一時的焦慮,我可以先緩緩,不要讓心情被它帶著走」。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母親的成長.更難能可貴

今年暑假和小孩出國旅行,看到他們拖著行李箱,學習搭機的各種規定,像個大人一樣,提醒我,過海關時,包包裡不要有水等等的舉動,讓我發現小朋友真的長大了。

孩子是家人,不再只是被照顧者,我們能夠一起討論、選擇、做決定,母親的這個角色,正伴隨著寶寶一起長大,一同變得更為強壯。祝福每一位媽媽,都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看見屬於自己的成長。

※原文刊載於2023年09月號《媽媽寶寶》439期。

※原文連結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8048

※延伸閱讀

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也曾經是一位青春洋溢、對未來懷抱夢想的女孩!又是做了多少妥協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成為媽媽的這條路上,你丟掉多少自己、承擔多少壓力?當妳無助的時候,請記住:求助是最勇敢的事情!

【完整內容請見2023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本文由媽媽寶寶《 MOMBABY LIFESTYLE 》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延伸閱讀

72歲翁便秘不適改用摳的 引發感染險喪命「再也不敢亂挖」

常放臭屁或一天排便逾3次是腸道不健康 專家授10大改善方法

參訪福島電廠 清大團隊提「以廢治核廢」成亮點

每天要觀察自己的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

相關新聞

複雜的親情 剪不斷理還亂 不良親戚也該斷捨離

過年時,您有害怕或不想見到的親友嗎?真正的親情,能讓人感到有歸屬感,反之,被以「家人之名」強迫執行不願做的事情時,就像背負沉重的包袱,此時,就該適時地做出親戚間的斷捨離,但該如何做呢?

《倒數婚姻》編導黃致凱的自我提問:曾經相愛 支撐過彼此夢想的兩個人 愛情是怎麼被消磨掉的?

劇團「故事工廠」成立十年了,在10月推出了他們的十週年作品《倒數婚姻》,帶觀眾去看一對即將離婚夫妻。

希望孩子可以抱持堅強的信念 瑞莎:堅強才能更快樂

水汪汪的大眼睛、白皙細膩的肌膚、輕柔的嗓音、完美的身材比例……有如精緻的芭比娃娃,是大眾對於瑞莎的第一印象。 來台14年的她,因為有顆熱愛台灣的心,而在這落地生根。2016年誕下可愛的大寶貝Nika,又在全家人的期盼與希望之下,2020年再度迎來小寶貝Mila,躋身雙寶媽咪的瑞莎,不只有了更多的愛與勇氣,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嬰兒推車選購寶典 符合育兒需求最實在

有了寶寶後,舉凡奶瓶、包巾、尿布等等,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嬰兒用品,而推車更是每個家庭必備的育兒利器,不僅能減輕爸媽雙手的負荷,出門在外也不用擔心寶寶的人身安全,讓全家人在一起的親子時光更輕鬆自在!

你是孩子的工具人嗎?表象下潛藏的社交互動問題

孩子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找爸爸媽媽嗎?其實從社交互動,可以看出孩子發展的端倪。

兒童內分泌科看什麼?成長發育需要專業守護 性早熟治療非這科不可!

隨著父母愈來愈重視孩子的身高與性早熟的問題,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在這幾年變得很夯!或許父母覺得兒童內分泌科很難掛到號,沒錯!全台領有兒童內分泌科專科證照的醫師為數不多,過去,多在醫學中心服務,如今,部分醫師走入基層診所,雖然看診內容有所差異,但共同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初衷卻是相同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