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動物也會投票

【文/Elizabeth Preston;呂玉嬋節譯、紐約時報】
牠們達成共識的方式,其實很民主
人類並非地球上唯一會投票表決的動物。即使與群體中的同伴意見不一,動物也會互相保護或幫助覓食,所以牠們必須找到做出集體決定的方法。動物雖然不會像人類舉辦大選時展開如火如荼的競選活動,但從靈長類動物到部分的昆蟲群體,牠們達成共識的方式其實民主得不禁讓人吃驚。
先拿狐獴來說吧。牠們通常獨立覓食,從泥土中挖出蟲子等食物,彼此之間可能維持三十英尺的距離,但是整體而言牠們仍舊會集體在沙漠中移動。狐獴移動時會發出聲音互相打招呼,二○一○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狐獴會發出一種輕柔的喵喵聲,意思是:我想離開這裏,誰想要跟我一起走?如果群體中有三個成員發出同樣的聲音附和,那麼這群狐獴就會往下一個覓食地點移動。
蜜蜂選擇新家時,也要經過民主的程序。首先,數百隻偵察蜂散開,各自尋找新的家園。偵察蜂如果發現了一個不錯的地方,牠會先徹底勘查一番,然後飛回蜂巢,透過不停地搖擺跳舞,把牠發現的地點─方位、距離與舒適度─告訴其他蜜蜂。
其他的偵察蜂陸陸續續也回來跳舞了,有的偵察蜂漸漸地被說服了,改變自己的舞蹈方式來配合。等到偵察蜂達成了共識,蜂群就飛往新家。
研究蜜蜂的康乃爾大學生物學家斯利認為,我們可以從蜜蜂身上學到一課:一個擁有共同利益之友好個體組成的團體中,衝突也能成為決策過程中的有用元素。
靈長類動物是人類的近親,研究學者經常以牠們為對象研究群體如何做出決定。科學家發現長臂猿會追隨雌性領導者,山地大猩猩準備移動時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捲尾猴則是以尖銳的聲音互相提醒。
和蜜蜂一樣,螞蟻也經常面臨遷移巢穴的重要決定。歐洲常見的石蟻生活在石縫中,牠們以類似投票的方式選擇新家,負責尋找新家的石蟻會留在潛在新巢穴,調查該處的環境條件,如果在某地點逗留(換言之,投下一票)的石蟻偵察兵達到一定的關鍵數量,那麼這可能就是牠們日後的新家。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