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心悸、冒冷汗 功能性低血糖惹禍 醫師盤點改善6要素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0期

文/畢翠絲

40歲的李先生午餐後常出現手抖、心悸、肚子餓、冒冷汗、虛弱感等症狀,有時騎車出門辦事,甚至需要緊急暫停趕緊吃東西,症狀才會改善。原來李先生是所謂的「功能性低血糖症」患者,又稱「餐後低血糖患者」,因胰島素對血糖急速竄升較不敏感,以致餐後分泌過多,造成低血糖,做糖尿病篩檢後,確診為早期糖尿病的患者,所幸經過飲食及藥物調整,後續門診規律控制中。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欣寧表示,當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小於70mg/dl,就稱作「低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補充速度比流失速度慢時,就會引起血糖過低。餐後低血糖與第2型糖尿病一樣,好發在中年以後,受生活型態及西式飲食習慣的影響,病例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若有第2型糖尿病家族病史或過去曾有血糖偏高等現象,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險因子,需特別注意。

低血糖症狀多

輕度低血糖症狀以交感神經症狀為主,此時意識清楚,但可能出現心悸、手抖、冒汗、飢餓、煩躁、心跳加快、焦慮、 頭暈等情形;中度低血糖則開始出現中樞神經葡萄糖減少症狀,此時注意力無法集中,出現嗜睡、視力模糊、噁心等情形;重度低血糖則可能影響到腦神經功能, 出現失去反應能力、抽搐,甚至昏迷等 情形。

前日本女子排球隊選手杉山明美曾因易倦、焦躁、精神難集中、突然襲來的飢餓感所苦,初次病發是返家途中感到異常疲勞與飢餓,她大啖麵包後疲倦感立刻消除,以為是肚子餓而虛脫;杉山明美原以為自己壓力大或體力不足,後來因為頻繁的暈眩、手抖等症狀而就醫,才知道原來罹患「功能性低血糖症」。

造成低血糖4原因

黃欣寧進一步指出,除了糖尿病前期會有可能出現功能性低血糖的症狀,其他造成餐後低血糖的原因,包含縮胃或胃繞道手術、胰島素自體免疫症候群、胰島素瘤…等。

❶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人在用餐後,尤其是高澱粉含量的米飯或麵食,經胃、小腸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吸收後血糖就會快速上升,由於初期胰島素分泌對於血糖快速上升較為不敏感,在血糖持續上升後,使得後來胰島素才分泌過高,讓血糖降得太快,反而餐後3~5小時可能會發生低血糖。

❷縮小胃或繞道手術

曾接受縮胃或胃繞道手術的病人比較容易得到,因食物很快進到腸胃道,胃排空的速度跟以往不同,胰島素分泌的功能受影響,除了食物中高澱粉較易引起血糖上升因而刺激胰島素分泌外,腸泌素尤其是GLP-1的分泌,除加強胰島素分泌幅度外,也抑制升糖素的分泌,導致血糖下降。

❸藥物性低血糖症

糖尿病患者注射了過量的胰島素之後或者口服降血糖藥劑之後,亦有可能出現狀況。媒體曾報導一名65歲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預混型胰島素控制血糖後,在家意識不清,送至急診,發現是低血糖造成;在急診經給予葡萄糖水後,意識清醒過來,醫師問診後發現,婦人沒有量測血糖習慣,即使食慾不振,依舊施打同樣劑量的胰島素,致使出現低血糖症狀。

容易導致低血糖的原因和一些糖尿病藥物相關,例如施打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後,但沒有攝取食物,有些是藥物劑量過重或是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肝腎功能不佳的病人,空腹喝酒也可能會造成低血糖,因為肝臟可以幫助製造和儲存糖分,當肝臟功能不良時,就會影響糖分的儲存和釋放,經過藥物以及生活習慣調整,即可改善。

❹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種罕見且生長緩慢的腫瘤,主要以空腹低血糖表現;胰島素瘤並不常見,發生率每百萬人每年1~3 例,任何年紀均有可能發生,以40~50歲為高峰期。黃欣寧曾遇過一位60歲張小姐,常常覺得有飢餓感而不停進食,造成體重逐漸上升,在一次頭暈不適送急診,才發現為低血糖,後來發現是罹患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的患者,因胰島素瘤會分泌過量的胰島素,引起低血糖,導致低血糖昏迷,損害腦組織,由於胰島素瘤病例不多,很容易被誤診。治療以手術為主,需盡早治療。由於胰島素分泌多,造成血糖降低,患者常覺得飢餓,要一直吃東西才能緩解症狀,因此有30~50%的病人會體重增加,也容易因反覆發生低血糖昏迷,腦細胞缺乏葡萄糖使得功能受損,記憶力下降、動作遲緩,影響生活和工作。

改善低血糖6要素

無論是打了太多胰島素,沒有定時進餐、過度運動或飲酒過度,都可能讓腦部血糖過低而無法正常作用,患者因而昏倒。如果身體出現低血糖的狀況,先確認造成低血糖的原因。

釐清是功能性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引起,回到源頭才能對症下藥。若是功能性低血糖,飲食建議增加纖維質的攝取,當血糖上升的比較慢,胰島素就不會被刺激分泌那麼快,若飲食的部分沒有辦法改善,可以搭配藥物治療。

❶控制飲食:目標以減少血糖值的波動,減少每餐澱份的攝取。飲食方面,少量多餐,然後盡量吃低GI的食物,避免過度食用高GI值的食物,如蛋糕、甜點、含糖飲料等加工過的精緻食物等。

❷定時進餐:採少量多餐方式用餐,避免兩餐間隔時間過長,也避免長時間斷食或過度節食。主食以低GI指數的糙米、蕎麥麵、全麥製品、脫脂牛奶為主,注意飲食均衡與多樣性。

❸適量運動:避免運動太激烈或突然增加運動強度,運動過度可能會導致身體消耗過多的糖分,進而導致低血糖。

❹適當休息:不宜過度操勞,但也不要熬夜,會導致身體血壓調節差,從生活方式調整,預防低血糖症的發生。

❺密切關注醫囑:避免自行更改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❻規律監測血糖值:定時檢測血糖值並記錄血糖值,及時調整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劑量。

進食順序會影響血糖波動

進食順序也可能影響血糖的控制,先吃菜可增加蔬菜量,如葉菜類、豆莢類、菇菌類,不含根莖類。接著是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類,可減緩胃排空及減少血糖波動。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後,米飯或混有根莖類或核果的米飯,以減少攝取量及熱量,更有利於穩定血糖。

延伸閱讀

香港老戲骨盧海鵬糖尿病「一眼失明」 身體近況曝光

香港老戲骨盧海鵬糖尿病「一眼失明」 身體近況曝光

胡蘿蔔護眼睛、穩血糖、防三高!與「它」一起煮,營養成分最能被吸收

新年新氣象!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

相關新聞

軍醫局副局長洪乙仁 打造國家級醫療堡壘、糖尿病防治前線領航者

至於會選擇進入新陳代謝科?他直言雖然曾經對放射腫瘤科及胸腔科抱有濃厚興趣,因當時並無名額,而未能如願,「外科個性比較急,而且手要很巧。」

職場霸凌狂燒 3面向培養復原力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一名公務員去年11月初在辦公室輕生,員工出面爆料有職場霸凌,公部門霸凌案自此連環引爆,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職場霸凌是現代工作環境中的一大毒瘤,不僅影響個人心理與生理健康,更可能擴及整個職場氛圍。

推拿不只用於成人 可強化兒童體質預防疾病

除了生病的時候可輔助、增強醫療效益之外,平時也能持續發揮保健的積極功能,例如對於餵藥困難的幼兒來說,除了可以縮短口服藥物的時間,同時藉著與孩子的親密接觸,增加孩子的信賴、安全感,所以,兒童推拿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兒童保健法。

培養無壓生活方式 腸胃才不會打結…9招日常護腸減壓方法

腸腦軸的核心在於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雙向訊息傳遞,迷走神經就是腸腦軸中最主要的神經通路之一,像是一條雙向高速公路,將腸道的狀態訊息傳遞給大腦,同時也將大腦的指令傳送回腸道,當腸道出現發炎或壓力時,迷走神經會將這些訊號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情緒與行為。

降低膽固醇!有氧+阻力雙管齊下 沒時間的話做這4種運動也可以

「運動不僅能降低膽固醇,還能提升整體健康。」陳韋任認為,運動不僅能是強化肌肉或減重,運動也是改善膽固醇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誰說假日補眠失眠更嚴重?專家說:可降低20%心臟病風險!

平常上班要早起,下班後還有忙不完的事,很多人平常工作日都有睡不飽的問題,想要假日補眠又擔心影響夜間睡眠而不敢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