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不只是在本壘後方拿測速槍! 一窺球探工作大小事

曾擔任日本職棒養樂多燕子隊首席球探的鳥原公二曾在《職業棒球球探祕辛 搜查線》《プロ野球スカウトの裏話 トリ物帖》一書裡提到,過去曾有擔任球探的前輩提醒他:「球探是不能成群結隊的!」意思就是如果所有的球探都一起行動、一起看比賽,大家都關注同一個重點的話,那就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想法與見解了,這樣便無法成為一名好的球探。
想成為球探,就要了解今日球探面對的大環境轉變、應當具備的職業觀念和意識,還有將數據和觀察到的經驗融合與分析的能力。接下來就要回答大家肯定非常好奇的問題:究竟球探的一天都在做些什麼工作?表面上看起來只要坐在觀眾席,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地觀察場上選手的表現就好,實際上他們究竟如何記錄和評估,才能彙整出球團和球隊所需的資料,產出我們常見的「球探報告」?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從踏入球場的那一刻開始
一般來說,如果是正式比賽的場合,球探通常在比賽開始前的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就會抵達球場開始工作。或許大家會問說:「那麼早到球場做什麼?球隊不是才剛開始準備熱身和做賽前的守備跟打擊練習而已嗎?」沒錯!這正是一個稱職球探該做到的工作。從踏入球場的那一刻、拿取比賽攻守名單開始,到任何能夠觀察到場上選手表現的畫面,都是球探評估球員能力的機會。
舉例來說,球探會透過選手的熱身狀況來記錄他們的身體狀況與協調性;賽前守備練習用來評量選手的守備基本功;至於打擊練習則可以檢視選手的打擊技巧、擊球力道和攻擊習性等。
這些在正式比賽前的熱身和練習呈現出來的初始技能(raw skills),對於球探在比賽中去預估、評量和記錄選手的實際表現,通常有很直接的關聯。
打個比方,假如看到某位右打者在賽前練習的自由揮擊時,擊出的球都是飛向球場右半邊,也就是所謂反方向攻擊的「推打」(教練口中常常說的「跟球跟到最後一刻」)揮棒軌跡,基本上就可以預測這個選手在比賽中採取的擊球策略。以另一方球隊的球探角度來說,他們就可以提供這類資訊給教練團,當作比賽中面對該選手所需採取的守備布陣參考。
像是鳥原公二就提到,球探在賽前的打擊練習,可以好好觀察選手擊球的狀況,而且不僅只是單一的視角,要從各個角度來確認。例如:從一壘側、三壘側和本壘後方都要去觀察,以便了解打擊姿勢、揮擊角度有沒有跑掉。同時,如果有妥善蒐集好三個角度的畫面,後續也能透過AI處理成立體的影像去分析,包含握棒位置、跨步踏腳,揮棒時的身體是否往投手方向移動或是偏向一三壘側,因為好的揮擊應該要如陀螺般轉動。
當然也能根據實際的資料蒐集需求來決定觀察的視野與方式,好比大澤啟二在擔任火腿隊教練時,就很喜歡在一壘觀察選手,因為這是他身為總教練習慣的視野,覺得能最直接從這個角度判斷選手的狀況,安排接下來替補的使用。
日常訓練處處是門道
如果是到學校或球場去觀察選手日常的練習,最基本但也最重要的就是透過與教練們的互動了解他們過去打球的經歷、成績、身體素質、健康狀況、表現的高低起伏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大小事,搭配現場勘查選手在平日練習中所呈現出的態度和技術,都是能夠幫助球探評估選手未來發展性的關鍵環節。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心裡會冒出一個疑問,常常會在新聞報導或電影裡,看見球探為了調查某位未來潛力新秀,跋山涉水、餐風露宿,還要和選手的家人、朋友打好關係,這樣的事情真的有需要嗎?儘管現在資訊傳播如此發達、社群媒體無所不在,幾乎不太可能再出現那種開車到一半,就在路邊看見一個能投出150公里球速的孩子而簽下合約的夢幻般展開,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然是肯定且必要的!
很多時候,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扎根的舉動是球探這門工作必備的過程和手法,一方面是要了解選手在場上、場下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也是讓選手和教練知道,今天我代表球團來參訪,是因為對於選手有所期待,相當認真看待這件事情。當然,與球員和他的教練、家人或朋友打交道,是否能幫助球團有多一點機會簽到理想中的選手?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表現出基本尊重的工作態度,建立信賴與信任的關係,依然是不容輕忽的一環。
記錄球員表現的方法
那麼,球探究竟如何記錄球員在練習和比賽時的表現呢?實際上,每個球探都有自己一套作業模式,通常會使用球團提供的球探評量表格來填入相關資訊。現在網路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關的參考圖表,下面兩張用來記錄打者和投手數據的表格就是其中一種範例,可以看到需要填寫打者每個打席的擊球狀況、品質、打在場中的落點等資料;投手則是各個球種的投球軌跡和機制,以及整場比賽累積的三振、保送等數據...(全文未完)
球隊強盛的幕後功臣 球星發光的慧眼伯樂
你知道球探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現了嗎?
你知道球探有哪些評估選手潛力的標準嗎?
你知道球探為什麼要跟選手「搏感情」嗎?
你知道球探是如何養成的嗎?
讓球探親自為您揭露這群神祕莫測人物的真面目!
本文摘自《棒球球探入門全書 》,作者:周思齊、莫莫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